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社会学 > 农村研究 >

基于小尺度视角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演变研究

时间:2013-07-22 13:48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 要:基于村级尺度视角,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对比分析大方县规划基期和规划末期的城乡建设用地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大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托国家产业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对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设的支持,大方县正逐步走上以大方镇为中心,多村镇为辅助,产业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为支撑的西部特色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小尺度视角;城乡建设用地;空间计量经济学;大方县
 
The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hange Based on Small Scale in Dafang
Chen Xizo-zhu1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and process th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data of Dafang between basic year and final year based on country scale and spatial econometrics,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change feature. The result shows that under land use planning guidance Dafang has been gradually stepping onto the road of focusing on Dafang town, multiple town-assisted and depending on industrial cluster effect and scale effect rely on policy support and government strategy. 
Key words: small scal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spatial econometrics; Dafang

作为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最深刻事情之一的中国城镇化[ ],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城镇化可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中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土地作为一种载体,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分配各区域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可以对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现阶段对于城乡建设用地演变趋势的研究多集中于市级以上尺度的分析[3-7],缺乏村级层面的小尺度探讨。小尺度研究,立足于与民众最有直接关系的地方性规划,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分析更加贴近事实,特别是针对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村级层面的分析更有助于对现状和趋势的研究。所以,本文根据大方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于小尺度视角,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比研究区规划基期和末期的村级城乡建设用地数据,分析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的特征和趋势,以期为未来的规划修编整理工作提出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研究底图为贵州大学大方县规划项目提供的大方县行政区划图,空间样本数据根据《大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理而来,以规划基期2009年和规划末期2020年为时间点,包含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381个村的城乡建设用地数据。
1.2 研究方法
为了分析研究大方县经过新一轮规划后,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动态演变,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拟采用Moran’s I指数对研究区规划基期和末期的城乡建设用地进行分析,研究其演变特征和趋势。
(1)全局Moran’s I指数[ ]
全局Moran’s I指数是由Moran于1948年提出的,它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xi为区域i的属性值,n为区域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Wij代表空间单元i和j之间的影响程度。
(2)局部Moran’s I指数[ ]
Moran’s I指数对空间自相关的全局评估,存在忽略了空间过程的潜在不稳定性问题,所以就需要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Moran’s I指数定义为:
 
其中 、 。与全局Moran’s I指数类似,xi为区域i的属性值,n为区域总数,Wij表示空间权重矩阵。
2 大方县村级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演变
2.1 研究区概况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蒙山脉东麓,乌江支流六冲河北岸。地跨东经105°15′~106°08′、北纬26°50′~27°36′,辖36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18个。2009年大方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6.18%。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2.9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1.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2.82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71.68万元和48.49万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8元。
2.2 Global Moran’s I指数检验
采用Global Moran’s I指数分别对大方县381个村规划基期和规划末期两年的城乡建设用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划末期较规划基期的全局Moran’s I指数数值变大,P值变小,空间自相关显著增强,说明在规划期间,大方县各村的城乡建设用地愈发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步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群状态。 
表1. 大方县全局Moran’s I指数及其检验
年份 Moran's I指数 P值 标准差
规划基期 0.1028*** 0.002 0.0142
规划末期 0.3139*** 0.001 0.0289
注:a.选用rook一阶空间权值矩阵;b.随机性检验中,采用999permutation; c. *** 分别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2.3局部Moran’s I指数检验
空间自相关的全局评估往往会掩盖反常的局部状况或小范围的局部不稳定性,因此需要采用局部Moran’s I指数来探测小区域的空间聚集程度。因此,拟选取规划基期和规划末期两年的大方县各村城乡建设用地数据,计算局部Moran’s I指数,绘制相应的Moran’s I空间集群图。
 
图1. 大方县381个村城乡建设用地局部Moran’I 指数图:(a)规划基期;(b)规划末期
根据图1的显著性结果可以看出,在规划基期年,大方县的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聚于大方镇各村,飘井镇的飘井村、达溪镇的中心村、羊场镇的羊场村、黄泥塘镇的甘棠村、猫场镇的长征村以及马场镇的马场村,整体数量较少,建设规模较小,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地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比图2规划末期发现,大方县各乡镇的城乡建设用地在原有基础上,不仅建设规模有所扩大,乡镇数量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大方县东北部诸如大山苗族彝族乡、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等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涌现出一些具有一定建设规模的村镇,说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大方县36个乡镇381个村的城乡建设用地随时间推移表现出更强的活力,村镇数量的逐步增多,覆盖范围的逐步增大,使得原先小面积的村镇建设逐步向以大方镇为核心,多乡镇并进的方向倾斜,利于具有山地和多少数民族特征的大方县城镇化发展,符合大方县打造“一城一区八园”战略规划。
3 结论
(1)经过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发现大方县规划基期和末期的城乡建设用地Global Moran’s I指数为正,且数值逐渐增大,P值逐渐变小,空间自相关的显著性检验逐渐增强,说明在规划期间大方县的城乡建设用地会愈发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空间集群状态。 
(2)采用局部Moran’s I指数分析大方县村级层面的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发现,在大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托国家产业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对毕节地区建设的支持,大方县将通过“一城一区八园”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大方镇为中心,多村镇为辅助,发挥产业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推进区域空间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03(6):1-15.
[2]辜胜阻,成德宁.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1999(3):32-37.
[3]王文刚,庞笑笑,宋玉祥,等.中国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1):110-115.
[4]杨宇,刘毅,董雯,等.新疆城镇化与土地资源产出效益的空间分异及其协调性[J].生态学报, 2011(21):6568-6578.
[5]邱炳文,王钦敏,陈崇成,等.福建省土地利用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7(2):311-321.
[6]王磊,段学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0(5):702-709.
[7]何春阳,史培军,李景刚,等.中国北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J].地理学报,2004(4):599-607.
[8]Anselin Luc, Daniel A. Griffith.Do Spatial Effects Really Matter in Regression Analysis? [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88,65(1):11-34. 
[9]郑长德,刘帅.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5):80-86.
[10]孟斌,王劲峰,张文忠,等.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