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社会学 > 其它相关 >

对灾后四川家园重建的几点认识

时间:2009-07-21 16:13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灾后精神家园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尤其要注重大力弘扬我省精神家园的内核和精华,把重建精神家园融入灾后重建全过程,形成全省人民的自觉追求,以凝聚人心,加快发展。

  〔关键词〕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认识

  灾后精神家园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省委提出的“两个加快”战略的重要保障,体现了我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当前,尤其要注重大力弘扬我省精神家园的内核和精华,把重建精神家园融入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形成全省人民的自觉追求,以凝聚人心、加快发展。

  一、灾后精神家园重建根基深厚

悠久灿烂的巴蜀文化传承,改革开放的探索创新,以及四川儿女在应对“5·12”特大地震灾害时表现出的精神力量,是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根基和依托。

   ()精神家园重建的历史沉淀———巴蜀文化传承

巴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巴蜀大地的具体表现,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同时又具有巴蜀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品格。

   1.积淀了坚韧顽强的性格。四川历史是一部与命运不屈抗争的奋斗史,磨练了川人坚韧顽强的性格。四川历来交通闭塞,历来灾害频繁,历来饱受战火殃及。但无论在天灾还是人祸面前,四川人民都体现出坚韧顽强、愈挫愈勇、多难兴邦的精神实质。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古代川人面对灾难不畏艰险、勇于抗争的精神写照。左思《蜀都赋》中“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的语句,概括了蜀人自古以来刚毅、强悍的特性。

   2.积淀了和谐包容的气度。四川历史是一部充满冲突与交融的移民史,积淀了川人和谐包容的气度。自战国以来到抗日战争时期,省外大规模移民入川就有六次。新中国成立后的“大三线”建设,又掀起了新一轮移民高潮。每一次的大迁徙大交融,都带来了新的思想,拓宽了川人的眼界,陶冶了川人的性情,营造出催生伟人的人文环境。经过波澜壮阔的移民浪潮的反复激荡,四川文化也沉淀出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和推己及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今天川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3.积淀了心系天下的襟怀。四川历史是一部与华夏大地息息相关的开放史,凝成了川人心系天下的历史使命感。移民入川,使得四川与各地联系更加紧密,锻铸了天下人心系天府、四川人心连天下的特殊情结。四川处于祖国大后方,民族需要时,四川又往往站到祖国的前沿,表现出勇于牺牲奉献的勇气:宋、明两朝,在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战争中,四川都向世人展示了举省殉国的壮举;保路运动在全省发展为反清大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抗战期间,成为最为坚固的大后方,提供了全国1/3的财政支出,输送了近300万爱国将士。从古至今四川涌现出一大批心忧天下的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朱德、邓小平、刘伯承、李白、苏东坡、巴金、张大千等,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精神家园重建的丰厚沃土———改革开放实践

精神家园的内涵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凝练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深深地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1.凝练了勇于创新的品质。四川地处内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总给人一种闭塞、保守的印象,但四川人往往在重要的历史时期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川人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连续创造了8个全国第一:第一个摘人民公社的牌子,第一个在《人民日报》登商业广告,发行第一只股票,第一个商业银行,第一个当铺,第一个生产资料市场,第一个副食品市场,第一个民办学校。这些敢为人先的破冰之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同时,历届省委始终坚持不断更新观念,在全川上下多次掀起思想解放的热潮,激励着川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永不自满、永不停步,沿着以人为本,快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轨道奋勇前进。

   2.凝练了顾全大局的品质。改革开放期间,中央根据基本国情做出了“两个顾全大局”的发展战略安排,作为一个在开放之初没有享受更多特殊政策的西部省份,一个典型的内陆之地,四川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开始低于全国,但四川人民始终默默奉献,负重自强,不等不靠,始终抓住发展机遇,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探索,经济迅速发展,长期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为沿海地区的率先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凝练了开放合作的品质。四川尽管远离国内经济活跃的东部地区和通往国外的口岸,但全省上下开放意识、前沿意识强烈。从率先提出西南各省大联合,到参加“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到积极与国外知名企业联姻,再到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四川人民开放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精神家园重建的时代强音———抗震救灾斗争

突发重大灾难最能检验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取向,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最高精神追求。在“5·12”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面前,四川人民内在的精神力量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展示。

   1.彰显了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大灾显大爱。大难面前,四川人充分展示了人性最光辉的一面。来自祖国各地的解放军官兵、武警战士、医务人员、志愿者的舍生忘死令人感动,而灾区人民也以自己的行动谱写着众志成城互助友爱的动人乐章。有放下自己的孩子为灾区婴儿哺乳的警花蒋小娟,有自发赶往灾区救援的出租车司机,有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震魔的人民教师群体:王周明、李佳萍、张米亚、袁文婷、谭千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震撼人心,照亮震区阴霾的天空。用幼小身躯背着妹妹逃生的11岁男孩张吉万、在自救后又从废墟中救出了5名同学的18岁高中学生陈兵,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担起的不仅仅是灾区的未来和希望,更在危难面前展示了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

   2.彰显了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顽强意志。这场灾难中,那些在废墟下坚守“不抛弃、不放弃”坚强信念的顽强生命,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张小平、赖元平、马元江、王有群等,100小时、196小时,一个个普通的名字,不断刷新生命的奇迹。北川邓家刘汉小学师生历经艰险,在余震不断又无水无粮无工具的情况下,长途跋涉两天一夜、翻越三座险峻高山,最后到达安全区,创造了全校师生“一个都没有少”的奇迹,展现了在灾难面前绝不低头的勇气。还有临终前为怀中婴儿喂奶的母亲、把逝去的妻子带回家的丈夫等等。这些感人事例,正是四川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强自立自救的缩影。

   3.彰显了乐观豁达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四川人的乐观豁达一向为人所称道,也是地震灾害中最动人的音符之一。人们难以忘记伤痛中微笑的“小美女”唐沁、脱险之后释放幽默的“可乐男孩”薛枭,他们不仅在地震之后重新给人们带来稚气未脱的乐观,更让人们看到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3岁的郎铮被救出后向解放军战士行的那一个感恩敬礼,举国动容;灾区路上孩子们举起感谢标语,也举起了灾区重建的希望;灾区群众自发送别救援部队,款款真情,无不闪耀着川人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