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从“云梯街”到“MIHO”美术馆

时间:2012-11-14 13:46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概述了穿斗式民居的形式与现状,初步探索木框架穿斗式民居中的美学特征,浅析穿斗式民居中美学元素的继承与发展情况。认为在中国迅猛发展的今天,保护传统民居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事业。
“云梯街”,坐落于长江南岸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镇境内,据传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它是木框架穿斗式民居现存的典型事例。如今西沱已被列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三峡库区迁建保护的传统风貌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穿斗式民居的关注。那么,如何进一步认识穿斗式民居的文化及美学价值,了解其现在的发展现状,进而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与继承。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试做探寻。
1、搜寻传统穿斗结构的形式与现状
1.1 穿斗的结构形式
穿斗式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示意图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一般为20~30厘米;穿枋断面不过6×12至10×20平方厘米;檩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内;椽的用料也较细。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1)。
1.2 穿斗式民居的分布
    现在穿斗式民居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便是对四川境内的穿斗式吊脚楼最诗意的写照。“万里长江第一街”——西沱云梯街便是坐落于长江南岸的穿斗式建筑典范。“云梯街”是长江沿岸美丽的古建筑奇葩,以其独特的风貌,安然无恙地幸存于三峡库区175米水位以上,近年来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猎奇览胜。
由于“云梯街”的特殊排列形式及地理位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故本文以此为蓝本进行分析。
2、探索木框架穿斗式民居中的美学特征
2.2穿斗式民居的美学意境
穿斗式民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环境、气候、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及审美价值,下面就其在各个方面说体现的建筑美学价值给出具体的分析与实例。
穿斗式民居的建筑形式美
木框架穿斗式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虽不是广泛使用,但它却凭借自身独特的风格在传统中式建筑中独树一帜。横竖方向上垂直交错的木构架,在白墙与偶尔变化出现的木制格栅的对比作用下,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基本法则(图6);底层架空或用作避雨、储物的模式,恰好类似于柯布所说的现代建筑五大原则之一的“底层架空”原则(图7);甚至于其群落布局,中国的建筑文化历来讲究“曲径通幽”这一说法,而穿斗式民居往往依山而建,顺势而升,令人叹为观止,当人在不同的民居间游走,抑或等高俯视时,便会发现其步移景异,按照等高线依次蜿蜒展开,别有一番美学趣味。
穿斗式民居的“第五立面”之美
屋顶作为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及发展完全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的。带有明确的物质功能。同时,它又是建筑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美丑。故被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2)。中国古典建筑向来注意刻意营造优美的建筑“第五立面”,曾有过以可以看见一栋房屋的屋脊为美的趋势。穿斗式民居更是把层层叠叠的屋檐效果发挥的淋漓精致。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优美的天际线。穿斗式民居的“第五立面”之美体现在它的连续性、虚实关系、协调性以及层次感。                        
穿斗式民居的色彩美
色彩元素一直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民居类建筑虽然色彩相对要单调一些,而且往往允许其使用的色彩范围又相对狭窄。在木框架穿斗式民居中,其主要使用的色彩为黑色、白色、土黄色及棕褐色。这些颜色都是自然中及其普遍、质朴的颜色,所以穿斗式民居在这些色彩的组合下,便显得与自然十分融合,仿佛生长自泥土中。同时给人尺度宜人之感。美丽却不张扬,简单却不单薄,随意却不粗糙。而且偶尔会有农家挂上红彤彤的灯笼,远远望去相映成趣,那星星点点的几抹红色便是这个聚落的点睛之笔。                              
穿斗式民居的自然美与阴柔内在美
中国传统美学观从文化性格来说,是内向、含蓄的。建筑美学也不例外,以表现含蓄、幽曲的特征为主,但这种性格又不是单一的,除了含蓄、幽曲,还追求和谐统一之美,在建筑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的自然地貌本身就以其巨大体量为穿斗式民居的群落提供了统一、均衡的结构,让民居去自由、丰富地变化。同时在这个山地自然环境中,各个房屋之间也体现出和谐统一之美感。长江中下游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居民在利用地形、争取居住空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巧妙地利用地形,将建筑纳于环境设计之中。在功能上满足生活要求,构造上满足牢固要求,是建筑结合地形的佳作。穿斗式民居依山临水而建,在苛刻的自然条件限制下拔地而起,淡薄了正统的建筑概念,也不讲究什么轴线和中心等,随坡就坎,随曲就折。山崖成为建筑空间的界面,其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形体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均为开敞。内部空间十分紧凑,布置自由,利用率高,居民在里面怡然自乐。穿斗式民居这种随意的意识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道法自然”,强调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衡,充分利用山地自然空间,形成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在这里让人们没有愚公移山气魄,而以最大的创造性,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去利用自然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体现出雄浑粗狂、质朴率真的意境以及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统一、和谐3)。
3、浅析穿斗式民居中美学元素的继承
正如在2.1中提取的穿斗式美学元素所展现的,在穿斗式民居中有着丰富的美学符号及色彩,那么如何借古人之笔,“师法自然”便是每个有责任感的建筑师应该思索的事情。国内外著名的建筑师中也有很多人在探索如何做出有文脉的建筑,比如日本的安藤忠雄、隈研吾,享誉国际的贝聿铭,国内的齐康等等。现仅举贝老在日本的“MIHO美术馆”及齐康的“夷山庄”两例。
 4、担忧穿斗式民居现今的发展情况  
传统民居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如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归纳起来,无外乎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号召下,被当作危房、旧房一并铲除,于是不论是旧居还是文化都在“哄哄”的推土机的声音中一并消失。另一种是类似于“凤凰小城”,“丽江古城”那样的商业化路线,这样做最终会造成古城中的原住民流失量越来越严重,到后来留下的便只是传统民居的空壳,笼罩在现代喧嚣的商业氛围中。而现在穿斗式民居也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见组图13),被拆迁抑或最终被彻底的商业化,我想都不是一条好的出路。如何更好的发展与继承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几代建筑人的梦想,希望在国家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传统建筑有更好的发展。
5、结语
在目前中国迅猛崛起的大环境下,穿斗式民居如今正在慢慢地消失,其前途令人堪忧。写此文章本是一时兴起,谁料关注之后便被穿斗式民居的美丽所震撼,为它的浑然天成所折服,继而便为其当今发展的现状而忧虑。更愧疚于吾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些经历了千百年时间保存下来的活历史般的建筑,现在却风雨飘摇,岌岌可危……那些中国传统的东西更是我们做新建筑最扎实的基础,最广泛的灵感来源。所以希望传统建筑可以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都为之努力,最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保护与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技博览馆 >建筑博物馆 > 巧夺神工大木作 > 精巧大木作 > 穿斗式构架http://www.kepu.net.cn/gb/civilization/architecture/timberwork/tbw205.html
[2]  田 立 魏春雨 “第五立面”设计探[J].  中外建筑, 2007(09)
[3]  杨 丹 重庆吊脚楼民居初探[J].  室内设计,2006(4)
[4]  美讯传媒首页 > 建筑中国网 > 设计天地 > 别墅设计 > 齐康作品之武夷山庄http://arch.m6699.com/content-3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