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如何提高四下学生的分段能力

时间:2009-07-21 14:34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能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四年级学生从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接触到逻辑段和主要内容,继而进入四下学习给课文分段和归纳主要内容。实际上,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像抓一个刺猬一样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干脆就乱猜,分段能力难以提高。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方法,没有真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大纲》指出阅读文章要“有一定的速度”。实际是四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仍不快,平时学生一般在不加限制的时间内对一篇文章反复阅读,逐词逐句接受信息,从而影响了速度的提高,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主要内容,常见的现象有:

①指读。即所谓为了集中注意力,学生常常在阅读时用指头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逐行阅读,一遇到生词,马上停下来查字典或翻看参考书,无法在通篇理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阅读。

②回读。即在阅读中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地方返回到句首、段首重读,遇到长句且难以理解时,常常反复多次。

③粗读。即学生自以为遇到了特别容易的文章时,粗粗地读一遍,表现为断章取意,跳跃式地读,而不是全面地读,好像读懂了,其实没有。

此外,有些学生在阅读时,手、头动来动去,有些则喜欢念出声。要知道这里的阅读是指默读,是要提高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朗读才是要大声地正确地读出字音和语调。这些阅读习惯都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为此我要求学生整篇连贯阅读,不拘泥于个别词句的理解,力求融汇贯通,掌握全篇的主要内容甚至中心,只有这样,理解的准确率才会提高。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结合教学实际,我注意训练学生快读,查读和细读。

在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用“快读”的方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不要求去记忆一些细节,而要留心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注意文章的开始段和结束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句和尾句,以便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初步印象。再用“查读”的方法查到有关问题的范围,然后用“细读”的方法在相应的范围内逐句阅读,对没有学过的生词,可以根据上下文或自己获得的有关知识来推测其意思。对关键句的理解,所遵行的原则是:关键词义→句义→含义。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而且还要结合上下文弄清在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思。最后可再快读一遍全文,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掌握内容,只有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的准确率才会提高,才能掌握文章的结构,正确地分段,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一些分段的技巧是正确分段的关键。

正确的分段能帮助小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加深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会学生如何针对不同的文章来正确地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常见的分段方法主要有:1、按事情发展顺序。2、按时间顺序。3、按地点顺序。4、围绕一个中心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进行分段。还有按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分段,按事情的性质归类分段。但光知道这些顺序是不够的,因为有的文章看不出这些明显的顺序,如果又无明显的提示,该怎么办?因此,还是要从文章的内容入手。读写例话《如何读懂一篇课文》告诉我们:①理解字词。②读懂每一句话。③能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意。④抓住主要内容。从这个顺序理解内容是正确的,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实际运用中,如果完全照搬上述顺序,尤其是在读一篇从没有见过的文章时,对整篇文章内容不了解,就很难准确、迅速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掌握分段的一些技巧,阅读能力才可提高。所以下列方法还是要指导学生掌握。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用快读的方法获取各种信息。

小学课本里所选的课文一般说来都比较典型,而课题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①提示了文章的重点;②人物;③事情;④时间;⑤地点。对文章进行分段的时候,不可忽视课题提供给我们的这些信息。

例如《今天我喂鸡》课题可以向我们提供:人物:我;文章是写“我喂鸡”这件事;重点写喂鸡部分;时间:今天。

那么,文章所写的事情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即使不看课文也能大致作出判断:从这一天的某一时间到某一时间。结合课文一看,很容易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第1节里有“早上”,第9节里有“中午放学”,再一读第9节,知道写的是“中午放学捡蛋登记”的事,这里是一段,显然不会错。其余的暂且算作一个部分,待细读后再分,不必要求一步到位。

再如《在炮兵阵地上》一文课题:①重点:在炮兵阵地上发生的事;②地点:炮兵阵地上;③人物:没有直接点出,但一阅读,就知道有两个主要人物--彭总和团长。可以看出,在炮兵阵地上发生的事自然是一个内容,作为一个部分是不会有疑问的,其余的部分讲的事是晚上发生在团部,地点发生了变化,内容也发生变化了,自然成为另一个部分。这样文章的结构就清楚了。

2、从课文后问题入手,用查读的方法画出范围和有关内容。

课文后问题编者或出题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而是由浅入深地安排,抓住课文的各个主要部分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抓住主要内容,同时也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些问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的发展顺序,提供了分段的信息。

例如《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后的问题: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过草地非常艰苦?②课文是怎样描写掉队的小红军的?小红军是怎样说服陈赓骑上马走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③为什么陈赓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

这三个问题应该说是课文的三个部分。通过阅读,第三个问题的答案范围应该是11-15小节。关键是第1、2两个问题。初看,第2节是写过草地十分艰苦,3-10节写小红军如何说服陈赓,似乎是两个部分,而实际是一个部分。因为第2节最后一句连接了这两个部分,显然这是一段。

再如《西门豹》课后问题1、2,分明告诉了我们文章的结构。1-9节讲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看到邺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向老大爷询问,弄清了河伯娶媳妇的底细。10-13节讲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

文章各部分内容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正确地答书后问题,可以获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结构,对正确地分段是有益的。

3、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文章的各段总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联系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段的信息,因此,我们要掌握这些技巧:

①开始段和结束段。有些文章的开始段是全文的总起,结束段是全文的总结,文章表现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例如《颐和园》、《穆老师的眼睛》、《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但不能笼统地认为开始段都是作为一个部分出现的。

②段首句和段尾句。有时段首句或段尾句也是一个段落,甚至是全文的总起或总结,例如《饲养员赵大叔》、《今天我喂鸡》第一段的首句都是对全文的总起。有时也是联系上下两个部分内容的关键句,例如《马背上的小红军》第2节的最后一句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注意到这一句,这部分内容就不会分错。有时段首句也显示文章内容的发展顺序和过程。例如《今天我喂鸡》一课:

让学生在阅读后画出每一段的段首句,连起来读一读:能发现什么问题?

其中2,3两节似乎容易混为一部分,那么看一下第2小节的段尾句:“一会儿鸡栅里让我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可见这里是讲打扫鸡栅,而后面则讲了放鸡,这里要断开。至此课文分四段是显而易见的。

③过渡段和过渡句。文章在安排几个内容的时候,当作者思路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问题时,往往需要过渡段、过渡句来连接。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多数是“启下”,归入下一段;也有承上的,归入上一段,这是少数。

例如《饲养员赵大叔》的第11小节,就是过渡段。承接上文赵大叔最了解每头牲口的性格特点;启示下文:在这群牲口中他最关心的是母马“金皇后”,它的作用主要是启示下文,所以在分段的时候把它归入下一部分。

再如《西门豹》的第9节,主要是承接上文,因此我们把它归入上一段。

文章中过渡句的作用与过渡段相同。

例如《猫》中的第四小节“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站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这是一个过渡句,连接了上下文,使第一段与第二段成为一个有机体,并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一下子就可以把握住猫的性格特点。

④对话的整一性。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有些虽然很长,但它总是围绕一定的内容展开的,对话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思路和内容的发展。

例如《西门豹》。西门豹提了四个问题,老大爷分别作了回答,这段对话讲了邺这个地方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而下文谈的是其他内容,显然这里是一个部分。

再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陈赓提了四个问题,都围绕一个内容:即想帮助小红军。而小红军也回答了四次,都是想办法说服了陈赓,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可见这些应归为一部分。

以上只是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就四下学生如何分段这个问题归纳的一些看法做法。在实际教学中,不可以只局限其中的一种方法的运用,而要调动多种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分段是否正确。有时即使同一篇文章,也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段。但是不管怎样分,理由要站得住脚。同时,不管什么样的文章,要想正确分段,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充分利用文章给我们提供的各种信息,正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结构中的一些技巧,分段水平才会提高,这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