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基础教育 >

浅论以人为本,历史课堂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

时间:2011-03-22 10:50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当今课改的核心的价值是对人文主义基本精神的发展。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重在能通过这些资源培养对学生有终生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历史是人类过去活动的遗存,顺其天然的“情境”,创设历史教学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必然带有“实践”的性质。   【关键词】  Humanist, the history classroom instruction m

  Meng Jun
  【Abstract】In the history classroom instruction must insist humanism the basic spirit, the class changes now the core value is to the humanism basic spirit development. Opens many Yuan teaching resources, in can have the life-long significance again through these resources raise to the student, the valuable thing, this is the objective real historical manner, the analysis comparison power of thought that profits from the introspection the self-awareness, comprehensive clear humanities concern. The history is remaining which the humanity moved in the past, along its natural “situation”, the establishment history teaching “the scene”, let the student “experience personally” the study,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y had “the practice” on the necessity the nature.
  【Key words】Humanism spirit; Course content humanities value pursue; Scene; Practice teaching
  
  一部人类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蕴含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汲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1 历史教学应该坚持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教学思想
  1.1 当今的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人性:当今的中学教学,唯分为高。分数是老师、学生的命根,分数影响学生升学,分数影响教学成绩,分数影响教育干部的升迁,总之,分数成了中学教学的唯一宗旨,其毒害之重,范围之广,让人触目惊心。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人性。就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可以用“四多四少”来概括。一是多见历史概念,少见历史细节。真是的历史细节才有可能展出鲜活的历史过程,鲜活的历史过程才有可能冲击学生的整个身心。二是多见历史事件,少见历史人物,要讲历史人物也只是“宿命”的符号。没有历史人物的“历史”,怎没可能“见贤而思奇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怎么能陶冶学生的“人性”呢?三是多见重复记忆,少见分析论证。在这样的课堂上,历史不再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立体的、螺旋的过程,只是一大堆单个的,支离破碎的“点”。现在的学生时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为考试比名次而活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怎么可能有自由灿烂的快乐的生活?四是多见教师,少见学生。课堂上绝大多数老师都是讲到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听老师讲,至于教材的内容所内含的人文认识价值的东西,老师则大多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若某个学生因此而问询之,有些老师含批评学生不知轻重缓急,不知用与无用的区别。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怪老师,主要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1.2 历史教学应该践行“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人文主义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将人的天性、快乐、幸福看的高于一切。
  作为国家意志的我国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他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活课程”,这样的理念,无疑是非常充分、十分丰满,特别发展了人文主义基本精神于教育的体现和要求。
  孔子认为,凡是人都“性相近,习相远”(《论语》)因此,他挑战“学在官府”。“学术官府”的历史传统,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举办私学。在他的三千弟子中,今有据可查的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看。从“招生”的角度,说明孔子践行着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人文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他能因材施教,同样的疑问或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是根植于“精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包括他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要全面发展,必须体力与脑力协调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使人的才能与品质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这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后来被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依存、制约的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是借助已有知识实现的,获取知识要有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富于积极性,教师就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就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对于那些知识无动于衷的学生,老师要认真的、谨慎的研究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等等。
  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这些“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在教育中的基本要求,理应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2 历史学科渗透人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2.1 转变教学观念,发掘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历史学科的定位不是很客观。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化知识传授功能,忽视了历史素材的育人功能,即人文素养的挖掘和引导,从而导致历史知识的人文性严重遮蔽,学生的道德水准下降。“人文主义教育不足,致使学生缺乏对人类生命应有的敬畏和对人类文明应有的尊重,……战争应该受到谴责、和平理应珍惜,正义不可或缺等道理。”北京四中张汉林老师针对“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所议的一番话足以引起我们深思。
其实,历史教材中并不缺乏优秀的人文素材,教师尽可发掘其中的内容,突破教材的思维定势,由古思今,赋予其新的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选择那些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等内容,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陶冶情操,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产生对人类文明的敬重感,从而激励学生对知识的热爱,更加努力学习;选择抗争史,认识人类社会史就是一部在流血斗争中发展的历史,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呼唤和平;选择典范的为真理、正义、自由、集体而献身的素材,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树立集体观念和对社会、家庭、班集体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选取那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材,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和责任意识,并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遵守。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商鞅个人的改革勇气和大无畏精神,可以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积极影响;北魏孝文帝为推进改革而不畏艰难险阻的坚强毅力,是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学习近代中国“闭关锁国”这一历史内容,可以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和体会到,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渗透、互相交流中前进的,若是脱离了这种交流和渗透,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们认为,学生如果能产生这些认识和感受,就能够说明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可见,借古思今,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有关人文素养的故事,对于培养当代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2 延伸历史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毋庸讳言,历史是多元的、五彩缤纷的、具体形象的、有血有肉的“现在进行时”,不是“干瘪、教条、刻板、僵死”的“过去完成时”。历史绝不是“死”的与现实未来无关的东西,相反,历史内容所反映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现实是历史课堂的自然延伸。而现行的历史教材并未反映社会历史的多样性,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素材极度缺乏。如果历史老师不设法拓展和补充,那么课堂教学的容量就相当狭隘,就无法生动揭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无法给学生以“鉴古观今”、“彰往察来”的启迪,自然,上课时学生兴趣不浓,索然无味了。
  在课堂教学中,延伸教学内容,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可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生“贞观之治”时,可结合现在的选拔公务员制度、提高农民收入、“减税增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道理;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这段历史时,可结合当今青少年吸毒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亡人、亡家、亡国,从而自觉的远离毒品;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南京屠杀等史实时,可结合在21世纪,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篡改历史教科书,历任日本首相不顾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反对,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并否认侵华战争的史实,教育学生提高国民素质,振兴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的另一原因是课本所讲述的历史事件离他们太久远。对此,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以改变空间上的遥远,缩短时间上的距离。因为地方史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而且地方史知识是大多数学生已有所闻所见但又不甚清楚的知识。譬如德清县县置的沿革、县城英溪河的由来、县城主干道永安街的由来。“前溪歌舞”的由来以及县城附近与一座英雄纪念碑有关的战争历史等。由于是本地的、身边的历史,直观性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借助于地方史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地方史学习中产生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
  3 优化教学模式,在学科人文教学中
  ①营造民主氛围,提倡互动合作教学: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师生的互动与合作。整堂课,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而不给学生讲话的机会,对于任何问题,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心存疑虑,也只能闷在心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作风,严重阻碍了课堂气氛的调动和教学成绩的提高。
  在社会生活中,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课堂上也应该具有平等意识。没有平等,就没有尊敬;没有尊敬,就不可能有爱,没有爱,就缺乏学习的动力。现代教师应在师生间建立民主、融洽的合作互动关系。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而师生间的合作尤为重要。互动学习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从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要具有合作意识,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思维活跃,发展个性。在和谐的气氛中,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师生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②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传统历史教学突出了“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师以书本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学生以单纯记忆知识点为根本目的,实行单向传输:灌输——接受。这种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已与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历史老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指导者,应扮演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为重心的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时代性的角色。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要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打断教师的讲课进程;允许学生间互相讨论、提问、解答、纠正;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允许学生参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讨论。而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一系列质疑、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对于多种观点的碰撞,先要加以肯定,其次要加以分析、比较,让学生明辨是非,知其所以然。总之,要让学生自己多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在教学中仅靠教师的讲解、幼灯片和挂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视野。而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历史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借助计算机和投影仪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演示,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教材的有极好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而多媒体课件表现力强、内容高度浓缩、节奏快、效率高的特点,使教师可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掌握要点、理清线索等各种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④重视作业的“质”,赋予作业以“个性化”特征。作业是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如果教师只重习题数量,看什么做什么,不重视作业的“质”,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筛选,那么这种缺乏教师审查和学生参与的作业,不会有深度和广度,不会发挥历史作业应有的效果。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千篇一律”式的作业,允许学生自定作业内容并完成计划,或是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不到位的内容,或是自己感兴趣,认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批阅者,而是学生完成各自作业的合作者,资源提供者与参谋者。这种把留作业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做法,是对学生个性价值的关注。同时在学生做作业时应建议、指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定的有关人文精神的素材来学习,扩充“感情”视野,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借以培养其坚韧的意志品质。
  4 尊重个性差异,公正客观评每个学生
  个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教师面对的就是活生生的在各个方面各不相同的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人。在历史教学中,既有死记硬背的史实,又有许多需灵活理解、需结合现实赋予新意的知识,对于不同学生,其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我们要转变以知识掌握多少,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考试分数高低作为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评价体系。就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要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多样的方式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接受状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使学生轻松、自信的氛围中获得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这样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中必然会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 《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