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国际比较与设置规律

时间:2009-07-21 15:23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 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学位制度的发展、分化密切相关。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高等教育专科层次设置学位的必要性,并介绍了世界各国的设置状况;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概括出这一层次学位在设置背景、功能、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设置规律

  现代学位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虽然由于各国学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情况不一,实施状况各异,但也在发展和交流中相互借鉴。特别是 20世纪末以来,各国学位制度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专科层次设置学位的趋势更是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关注。本文试从高等教育与学位发展的关系这一角度,揭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设置的必要性;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介绍几个主要国家(地区)的有关状况,并从中梳理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设置的基本规律,以期对完善、发展我国的学位制度有所启发。

  一、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设置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国家在两年制的高等教育专科层次陆续设置了副学士,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的高等专科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因而这一阶段的学位只在美国等少数开展高等专科教育的国家发展起来。二次大战后至20世纪80—90年代,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大改革时期,其标志之一是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 40—70年代先后跨入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的阶段。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 81.8%,英国则达49.5%,日本于1999年达到 47.22%。一些发展中国家在60年代后也开始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相继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如韩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 1950年的0.8%上升到1996年的60.3%。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更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和对象的进一步扩展,促进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类型的多样化,促进了高等教育从一次性教育走向终身学习的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数量已成为各国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
  因此,20世纪末以来,各国继续放宽高等教育政策,不断降低入学门槛;采取以“社会需求”而非“学术导向”的发展策略,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等专科教育,同时大量接收成人大学生,极力扩大高等教育的对象和规模,以满足国内外生源的不同需求。鉴于高等专科教育在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和高等教育体系的自身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来没有设置这一层次学位的国家(地区),如英国、日本、香港、澳大利亚等,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设置该学位。可见,增设这一层次学位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发展过程

  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所设置的学位,是一些国家设置的最初级学位,翻译的名称有“副学士学位/协士”(Associate Degree)、“基础学位”(Foundation Degree)、“准学士学位”(Jun—Gakushi)等,目前国际比较通用的名称是“副学士学位”。它可作为终结性学位授予两年制高等学校(如美国的一些初级学院、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或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亦可作为一种中间性学位授予在攻读学士学位过程中完成2—3年学业的学生。概而言之,它是授予完成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学习任务的毕业生的学位,此层次学位的设置与发展,实质是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来的发展概况——美国一枝独秀
  在高等教育专科层次设立学位的做法始于 1873年英国达勒姆大学成立的物理科学学院 (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授予的自然科学协士,表示完成了两年的学业。但由于受到传统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作为学位制度确立下来,随之这一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而这一学位真正得到发展和完善却是在美国。
  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副学士学位,首先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紧密联系的。19世纪中叶美国的南北战争,政治上使黑人奴隶获得了解放,使美国走向民主平等和尊重人权的国家;经济上使美国工农业出现了大飞跃;同时,欧洲新移民大量迁入,美国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随着其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大批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美国社会所产生的这一系列急剧变化引发了“一场教育大革命”。19世纪中后期,美国许多大学校长陆续为改革大学体制提出建议,他们认为,“应该把属于中学教育性质的大学前二年的任务交给中学来承担。”1892年,威廉·哈珀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他把四年制的芝加哥大学分为两部分:一、二年级学生进入专科学院学习,三、四年级学生则进入大学学院学习。他指出:“那些天生不适合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可以自然而不失脸面地终止学习。”1896年,专科学院和大学学院分别改称为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和高级学院(Senior College),1899年把发给在初级学院完成两年学业的学生的证书改称为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副学士学位这一称谓由此诞生。初级学院经过不断发展,至20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为以社区为中心的新型高等学校,即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它逐渐成为美国授予副学士学位的主体。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 2001年的统计,目前全美的社区学院共有1,132所,其学生人数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4%,这与副学士学位的设置、发展和完善有着重大关系。
  (二)第二阶段:20世纪以来的设置状况——各个国家和地区方兴未艾
  1.日本
  二次大战后,由于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日本的高等专科教育迅速发展起来。进入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改革,向开放型高等教育体系发展,以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发展的需要。1984年实行短期大学与大学互换学分和转插读本科的制度。1991年修改的《学校教育法》,突出了学位体制改革,不但赋予原来只作称号的学士以学位的地位,而且还规定授予两年制短期大学和五年制初中起点的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以准学士学位。目前,日本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学位有两种。两年或三年制的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s)、短期大学以及五年制的技术学院(Colleges of Technology)、高等专门学校授予毕业生准学士学位(Jun—Gakushi),学生可以在所获学分的基础上继续攻读学士学位,但技术学院的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两年制的专门培训学院(Special Training Colleges,Senmon Gakko)授予学生技术副学士学位 (Technical Associate Degree),这一学位也有资格转到四年制大学中学习学士学位课程。
  2.英国
  由于英国长期坚持高标准的大学学位教育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存在可以与美国或欧洲大陆相比较的独立的高等专科教育。英国政府 1963年颁布著名的《罗宾斯报告》,为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基础。1969年,开放大学成立,至今开放大学已拥有20多万学生,成为英国最大的大学。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大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其规模扩充的速度引起世人关注。2000年2月15日,中央政府教育和就业部(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DFEE)正式公布了政府实施新的高等教育资格计划,要求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优化,建立两年制的新学位——基础学位(Foundation Degree)制度。在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征求意见之后,基础学位制度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基础学位的正式招生已从2001—2002学年开始,此学位的招生五年龄和学历限制,基础学位计划主要由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提供,并与各种进修教育学院建立联盟,开展合作。英国政府出于学术水准上的慎重考虑,规定只有具备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或学院才能授予这一学位,但所有的联盟成员都可以教授此类课程。
  3.我国香港特区
  香港的高等教育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高等院校的数量和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大学层次的入学人数已占 17—20岁年龄组的18%。2000年10月,香港特首董建华宣布要在10年时间内将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相关年龄组的人数比率从当时的30%提高到 60%。为响应政府号召,一些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部门,如香港大学(HKU)和香港浸会大学(HHBU)的继续教育学院等都在2000年秋季学期开办新型副学士学位课程计划。由于对副学士学位毕业生需求极大,所有由大学资助委员会(UGC)资助的院校都从2001年秋季学期起开设了副学士学位课程。副学土学位在新的质量框架提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等教育和第三级教育之间重要的桥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