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高等教育 >

对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再思考

时间:2011-12-06 12:15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产生的背景、该模式的优势以及目前体育选项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旨在为后期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思考

一、普通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背景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纲要》提出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体育课程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显然,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前提条件就是要让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中关注体育,对体育产生兴趣,这就促使体育课程需要通过增加趣味性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进行自觉锻炼。为此,《纲要》提出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要求。于是,“三自主”式的体育教学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需求的体育选项课模式也因此应运而生。
二、普通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优势
(一)发挥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增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选项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什么都要学,教师什么都要教的状况,所以使得体育教师发挥特长有了用武之地,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明显加强。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教师的专项优势,不但让学生学有所学,而且还让教师教有所教,师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所感兴趣的正好是教师所擅长的,这使教师和学生有了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另外,选项教学也促进了体育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教师的职业性质是传道解惑,当前互联网及其他传媒都可以让学生轻而易取地获得专项运动的任何相关信息,可以说到达“无师自通”的境地,全班学生的知识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老师个人的知识储备,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的信息传播已经捉襟见肘,教师威信受到威胁。教师惟有在课余时间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教学项目的最新动态,并注意自身的身体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信任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体育选项课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开设的,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在课堂练习中表现出积极热烈的情绪和强烈的想获得该运动项目有关知识、技术、技能的欲望,变过去“要我学”的状态为“我要学”的状态。因此,他们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他们愿意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教学中,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组织纪律性高,注意力集中。学生在学习专项技术中不仅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技术、技能,而且也锻炼了身体,发展了个性,养成并形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使身心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三)提高了学校运动竞技能力,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尽管体育课程改革一再要求减少竞技运动技术、技能成分,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仍然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体育课堂传授的运动技术、技能是无数前人反复操练后获得的经验、认识并经过科学认证的合理有效的体育成分,因此有其存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掌握正确而高超的运动技术、技能是科学锻炼身体的前提,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开发竞技能力也是增强运动乐趣和快感的重要条件。因此,通过体育选项课中对运动技术、技能的系统学习,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开发,学会了一门或者两门以上体育专项知识和技术、技能,使该专项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运动效能增强,所选项目的竞技能力提高,尤其促使了某些具有该项目运动天分的学生突颖而出,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好的运动苗子,选拔出来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为学校开展运动训练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为学校参加各级运动竞赛打下扎实的基础。[1]事实证明,运动兴趣与运动能力成正相关,即运动水平越高的人,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也高。而运动积极性越高,其利用体育功能促进自己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普通高校目前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选项课资源配置明显不足
体育选项课的开设是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范围中进行的,采用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后,使得原来的体育教学呈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它不但需要场地器材、师资力量、课时学分安排等硬性条件的配套,还和学校体育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领导观念、师生认知程度、学生兴趣等软性条件密切相关。在某些高校中,由于专业课时增加的需要,体育课时被首当其冲地置于被削减的位置,甚至低下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地,在体育选修课的学分和课时保障等方面都体现了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不平等性,体育课程应有的重要地位也未能得以体现。学生对所选项目深浅不一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的运动水平,众口难调的学生兴趣,不同专业的课时安排等,都为体育选项课的开设提出了难题。尤其是供不应求的场地和师资配置更是成为开设体育选项课的最大障碍。翟丰(2006)对江苏省高校的调研显示:有50%的高校其场地、器材能勉强应付上课使用;有25%的高校其场地、器材明显不足;有25%的高校其场地、器材严重不足。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增加却严重滞后,且使用功能单一,综合性体育场馆偏少。 [2]因为场地器材的限制,专项教师的缺乏,有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根本开设不了,有的项目的开设因为设施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仍然有部分学生被强行分配到自己不喜欢的专项班中进行体育教学。另外,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有的室外项目就无法进行正常教学,而理论课又没有相应的教室可以提供,教学计划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减弱。“自助餐式”的体育选项课因为“众口难调”,形成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
(二)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的管理变得复杂化
首先,选项课教学打破了原来行政班的形式,重新组合成了教学班级。这使得每个教学班级的情况比较混杂,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班风的形成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冷漠和不合作现象屡有发生。在分组教学时,由于学生之间的隔阂而难以有效组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次,由于学生在选项时对所选项目了解不够深入,也无法正确衡量自己的运动能力,选项时有的学生只是随大流,网络选课时更是有请同学代劳现象,因为对所学项目的任课教师和该项目考核形式、评定方式等缺少必要的了解而盲目选课,致使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很被动。另外,由于学业要求,学生每学期都有安排专业技术实习,体育选项课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要进行不同时段、不同持续时间的集中实训,使得班级里同学与同学之间实际参加的体育教学学时不均等,教学设计也难以整体把握,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不一,分层教学难度加大。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被分到了不同的体育专项教学班后,不同专项之间有不同的考核内容、不同的考核方式和不同的评分标准,对于不同选项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进行横向的客观比较,而最后的体育成绩又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评优的重要依据,这也为体育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对体育选项课的认识偏差
偏差一:体育选项课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选项课产生的初衷是为了遵循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加学生体育学习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其终身体育服务。但是遵循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不等于迁就或无条件地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课程的设置目的和教师的主导责任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依靠他们自主性的无限扩大而得以体现的,师生关系不是“翘翘板”,成功的体育选项课应该是在教师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维护下进行的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偏差二:“健康第一”就是要以健身为主,排斥竞技体育成分
竞技体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学校体育发展本身的根源性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体育运动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具有竞技属性。它对人的教育、人的社会化、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培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完成体育教育过程的重要载体。竞技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超越意识、公平意识以及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不断创新的精神,集体项目的竞技体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所以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学习竞技运动知识、技术、技能不仅仅是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重要手段,因此,要贯彻“健康第一”,就要合理运用课程中的竞技体育内容。
四、结论
    体育选项课是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后,围绕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管理等进行的创新与探索,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三自主”性,它的价值和意义已明显体现,但离达到《纲要》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学生体质也未见明显提高。只有依赖科学的理念作引导,正确的认识作基础,充足的教学资源作后盾,良好的运行机制作保障,体育选项课才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五、建议
(一)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体育课程的地位。加大体育投入,改善学校场地器材状况,切实保障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条件,促进教师的继续教育,根据学生所选项目的需求趋势,让教师进行再培训和再深造。同时,针对学校体育资源情况,进行科学的合理配置,要充分提高和发掘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体育教师也要发动、指导、鼓励学生自制自购小型体育活动器具、传授保管、修补方法,方便体育活动,并教育学生爱护使用场地器材。
(二)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有关的体育活动方式,为学生将来的岗位能力服务,并为继续进行健身锻炼打下基础。教师还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运动专项能力,并学习钻研其他运动专项,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至少能胜任两个以上体育专项的教学任务。
(三)对学生的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在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上实行按级评价,激励上进,要遵循“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对学生要实行个体评价,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应对学生实行结伴评价,把基础相当的几名学生结成学习合作伙伴,让学生在相互竞争中提高运动能力,[3]在考核中加大平时学习表现的评分比重,形成教学过程、成绩测试、竞赛和学生自评、互评同步进行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翟丰,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3-115
[2]、李静波、樊莲香、田春阳,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79-81
[3]、刘远海、石裹莹,对大学体育课选项情况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7(3):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