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学科教育 >

浅谈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语文能力——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10-10-15 11:00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本文阐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职业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有别干中学的那一套,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并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点拨和指导,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也应是我们职校语文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语文 阅读 兴趣 能力

  有人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无需再多学语文知识,因为学生拥有的中学语文知识已经够用了,语文课在职业学校里是“搭称”的、多余的、可有可无。甚至有的人建议:“职业学校里要取消语文课,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就一了百了,高枕无忧了。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很幼稚的、危险的、错误的。他们忘记了任何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对专业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等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完成。因此,我认为,语文课不但不能缺,还应该有所加强。
  君不见,每年到学校推荐工作之时,接受用人单位面试之际,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口拙词穷、词不达意,连最简单的自我介绍和求职意向都表达不清楚,有的甚至可以用语无伦次来形容。再有就是有的学生根本听不明白对方的问题和要求,回答错漏百出、牛头不对马嘴,令主考官连连摇头。这样的毕业生是很难令用人单位赏识的,毕业生也会因为自己的听、说能力太差而与自己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
  就算你表明自己的专业如何过硬,技能如何如何了得,用人单位也不会录用一个表达能力不行,无法与人沟通的员工的。因为听话和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立足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一个正常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可能离群索居,只要是社会的一分子,听话与说话就是不可须臾稍离的基本能力。如外交家的折冲禅沮,军事家的指挥若定,宜传家的以理折人,组织者的协调部署,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哪一样能离得开耳听口说,即使是普通人,也要谋职业、学技术、得信息、做买卖、广交游-—,哪怕是拍拖、谈恋爱,也时时处处离不开耳听口说。听与说是现代信息社会每个成员生存与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阶段,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或者说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是相当重要的、必要的,是不能忽视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按以往那样一套“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老师只是把教参上的所谓专家、学者的“精湛”分析讲给学生听,把一些现成的答案塞到学生的脑中,把一篇美文肢解得身首异处、支离破碎,老师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神采飞扬、不亦乐乎。而下面的学生却云里雾里不明就理,只是在被动的听,这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最多也只能是考个好分数,给自己以及父母、老师一点可怜的安慰。
  所以,我认为,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要打碎分数这个“紧箍咒’,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读书,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更需要是为了学生能顺利找到工作岗位,为今后的发展和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通过介绍作者引发阅读兴趣
  教学中经常要介绍作者,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促使学生去阅读其作品.例如: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可以介绍苏轼被贬的经历;在上孙犁的《荷花淀》的时候,可以介绍“白洋淀派”与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教朱自清的散文时,可以讲述其饿死不吃救济粮的民族傲骨与清新流丽的“荷塘月色”。还有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从他的留学经历谈起,或从介绍小说《人间四月天》入手。这些无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通过片断赏析激起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中经常选取一些名篇片断,如曹禺、老舍的戏剧;鲁迅、茅盾的小说,郭沫若的诗歌,还有郁达夫、徐志摩、林语堂等人的小品文。在课堂上,通过对片断、小品文的欣赏,使学生体会作品的美妙意境,从而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3通过触情干课堂教学来激发兴趣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引领学生走人文学殿堂的先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有厚实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诗人般的激情。面对一篇优美的散文,运用正确、生动、传神的语言设置情境,并且引领学生沉浸到情景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用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使学生身在课堂而与情与文相融,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中领会美,欣赏美。一旦学生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因而,教师一旦将感情渗入教学之中,讲台就不再是一方淡而无味的三尺之地,它将变成师生心灵相通,情感相融的桥梁,是引领学生走入文学殿堂的小径。生动的、充满激情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阅读作品所体会到的美,是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
  阅读的兴趣是激发出来了,但是学生要怎样去阅读才有所收获,达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呢,这就得有赖于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进一步去指导和提示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干做引导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起来。只要学生能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自己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要做到淡化分析。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明的教师常常会把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多地给学生一些,让学生从阅读(朗诵或默读)中体会文章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读中领略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趣,从读中体会作者饱含的思想感情。
  当然,学生阅读并不是放任白由,也不是让学生盲目阅读、片面阅读。首先,教师要做必要的、有效的提示。比如在教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要提示学生注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要求学生先阅读思考然后回答,最后教师明确。正因为“风雪紧”,林冲才需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雪越来越大,草厅才被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去安身。为了抵抗风雪,林冲掩上庙门之后,才将旁边的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因为庙门被抵住推不开,才有机会偷听到陆谦等人的罪恶阴谋,促使林冲的性格发生重大转变。本文景物描写,虽然着墨不多,然而能起到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引向高潮的作用。同时,也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正是在这种悲壮、凄凉的气氛中,林冲完成了他性格的重大转变,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学生只要弄清了作者着力在“风雪”二字上进行景物描写的作用、对这篇文章就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教师应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提示,给学生指明深入钻研的方向,如果学生在这方面有所忽略,教师应及时点拨,引上轨道,以确保阅读的质量。
  另外,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干创新,并引导他们以课文为依据,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贵有疑,学生读书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创造能力。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既然是京都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妻多次被高衙内欺负,为何还逆来顺受,自讨苦吃呢,林冲的性格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本质,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解决。在讨论过程中,一定有认识的分歧,教师在处理这些分政上,切忌简单化,要十分爱护学生的积极性,要引中有导,导而有节,导不离本。教师要扮演一个高明的乐队指挥,协调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各种高低不同的声音,使之汇成一曲优美的和谐的乐章。
  作为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我们已经摆脱了高考(中考)的“分数”压力,不应再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所累(当然,也不是说不用考试),我们应着重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人手,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语文课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感的阵地,还是引领学生认识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进入真、善、美世界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艺术殿堂。
  以上所述,是本人这几年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并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及感悟,实属肤浅之见,我认为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决非一朝一夕之易事,也不是一徽而就的。但我们也不应觉得其任重道远而固步不前,不敢去尝试,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应大胆去尝试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特别是我们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更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结合学生的特点、专业的特点,根就业的需要,不唯考试,只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摸索出一条我们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路子,这是我写本文的目的,更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