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学科教育 >

浅谈植物地理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时间:2017-08-30 09:57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植物地理学是介于植物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与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土壤学等密切相关,既有很强的基础学科特点,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是高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教学过程中老师容易忽视教学内容更新,出现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等教学问题。
  [关键词]植物地理;课程;教学改革 
    1 引 言
  植物地理学是高师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学科,它兼顾着教学、体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多重任务和意义,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能力和科研态度的一个重要手段。植物地理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农林牧生产与管理等相关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地理学课程面临着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许多方面的冲击。面对挑战和机遇,如何对传统的植物地理教学进行客观、适时、适当、有效的改革,是植物地理学科面临的当务之急。同时,高校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也步入到矛盾多发转型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现行的许多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对中学地理教师和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针对植物地理学教学探讨研究成果较少,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确保教学内容及学科体系完整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笔者对植物地理学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探索。
  2 传统植物地理学教学弊端
  作为一门学科,它总该有自己的着眼点,以别于其他学科,这样才能有所分工,相互补充。对于植物地理学教学研究,识别出该学科领域更具特色的、区别于一般教育教学理论的“元素”,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在植物地理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先进行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然后进行相关的野外实习,让学生识别一些植物并了解植物区系和植被群落结构,延伸理论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2.1 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传统植物地理学偏重教科书的理论资源,忽略利用实验室教学资源。从教材资源方面看,植物地理学教材更新较慢,且缺少专门的实验和实习教材。没有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学科知识充分转化为教学知识,没有充分运用地理学思想对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具体化。从教法资源来看,国内高校的植物地理学精品课程网的多媒体网络资源库,以及相关的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全球变化等课程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2.2 外出实习实践内容较少
  实习的目的是通过野外教学,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与实际事物、现象相结合,奠定坚实的综合地理基础。[2]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训练学生标本采集、制作技术,培养提高学生识别、鉴定各种植物的能力,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植物地理学的重要性。[3]以本校为例,植物地理实习选择庐山的月照松林、庐林湖、乌龙潭、王家坡、植物园四个景点,在整个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内容中占较少部分,而地质地貌实习在庐山是重点,还有专门的巢湖地质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植物地理学知识不重要。同时,学生在实习之前没有参与实习前期准备工作,都是教师准备好器材,沿途讲解植物种类和植被垂直分布特点,最后让学生压制标本写出实习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不能清晰的理解实习内容,综合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2.3 学习评价形式单一
  传统的植物地理学评价形式主要以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准,而野外实习成绩一般不与专业课成绩挂钩,学生按设计好的教学路线跟随老师学习,并没有标准规范的植物地理实习知识考核,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4]同时,考核方式存在着缺陷:实习表现和野外观察和动手能力约占20%,实习文本报告占80%。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实习不认真,借助网络资源也可获得优秀成绩。这种评价形式没有提高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公正和有效性。
  3 提高植物地理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调整学习能力评价结构,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建立新的教学和实习实验体系。
  3.1 增加实验室综合性实验
  地理实验是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地理假设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找到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最终发现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5]地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来看,高师院校在植物地理室内试验方面没有得到重视。因此,要增加实验室实验课程,学生不仅要进行部分过程性实验,还要进行综合性实验。例如课本第一章讲授苔藓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学生没有观察到植物结构,概念上比较模糊,不利于能力的培养。[6]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先观察植物结构,并参与解剖和制作永久切片,从材料的培养到切片的制作,以及水生植物、旱生植物、被子植物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全部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2 增加设计性实验
  实验室做实验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学生并没有参加任何科研的工作,所以还要增加设计性实验,使学生亲自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体验一项研究的全部过程。改变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多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给出探究性任务,应用现代分析和测试技术进行“物种、种群、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等课题研究,分配给每个小组,根据研究计划和预实习期所查阅的文献资料,采集相关的数据资料(植物群落分布、环境特点、种群特征、优势种及一些具体数字资料),为实习后期实习和论文的撰写积累素材。带着任务有目的性地参与实习,可以提高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主动性。
  植被图是研究植物群落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绘制和运用植被图,可以充实和丰富植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在生产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小区域的植被图绘制任务,让学生自行设计植被调查项目,进行现场测绘和勾绘植被图,了解植物分布情况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与化学、生物专业学生合作,自行设计科研项目,针对某化工厂栽种的植物,进行重金属污染对植物诱变效应分析研究。通过这种综合实验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方法,增进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3 增加实习实践内容
  增加野外资源调查实习内容和区域,了解植物结构的差异性、物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就本校地理科学专业而言,植物地理野外实习10月左右在庐山进行。然而由于实习时间有限和实习经费的限制,实习行程无法涵盖整个庐山。此外,庐山地势地貌情况复杂,实习区域主要集中在牯岭镇及其周边区域,实习范围较小,路线主要选择旅游路线。只能接触到有限的物种和植被类型,学生无法实际完整地认识整个庐山自然保护区。在实习中,可以重点针对好汉坡、小天池、石门涧这些景点进行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观测庐山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群落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同时,在巢湖地质实习中,适当增加调查巢湖流域的藻类植物及水体污染状况。改进传统的形态验证方式,结合水体污染和环境破坏等因素,让学生对某一水域进行综合调查。这样,学生既能识别较多的藻类植物,又对该类群的生活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3.4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考试既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可靠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7]新课程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实验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高校植物地理教学改革重点是考核方式和体系,将其分为三部分:期末课本资源考核、实验室实验考核和野外实习考核。期末课本资源考核主要评价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而植物地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的复杂表现性活动,与之相适应的应该有规范的实验教材和明确的评定标准。未来应编制相应的植物地理实验教材指导教师教学,以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野外实习考核环节,建议将植物地理野外实习作为一门课程对待,单独进行成绩评定,其中植被图绘制操作占20%,设计性科研项目占20%,实习报告占20%,实习标本采集质量和数量占20%,植物标本识别能力占10%,野外工作能力占10%,累计100分。鼓励学生在实习实验中有所创新,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实践表明,通过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比较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
  4 结 论
  通过对地理科学专业植物地理学教学内容、方式的分析,改进植物地理学实验实践的考核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地理学的兴趣,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期达到最佳效果。总之,植物地理学实验课的教学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在今后的改革中要制定好专门的实验实习教材,深入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践课的教学改革,充实和完善考试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