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计算机 > 计算机网络 >

论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及其教育对策

时间:2011-12-30 12:02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针对网络文化中反映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危机现象,提出加强网络课程体系、网络教育载体以及网络道德队伍等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伦理道德   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现状及根源
(一)、网络信息的无序性,容易导致大学生情感危机。网络的开放、自由和交互性,造成信息鱼目混珠,色情、暴力甚至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与心理冲击,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危机、道德危机。如:一些大学生将网络做为渲泄情感的无障碍渠道,由此而产生的“一夜情”、“网婚”、“网恋”等畸形情感,则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道路和生活目标。因网络情感失意而出走或自杀的大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二)、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趋向多元化。面对爆炸状态的网络信息,大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处在动荡的交锋中,容易受到网络多种意识形态影响,削弱了优秀民族文化的影响,使道德责任淡化。
(三)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信任危机。网络的虚拟性产生了大量道德问题,如匿名传输导致的网上谣言、虚拟交往导致人格欺骗,使人的交往安全感下降,出现信任危机甚至冷漠和虚伪的关系状态。
(四)网络信息的自由性,容易导致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网络的自由性,使其缺乏道德约束力,有的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淡漠,如:作业、论文等都网上下载,互相拷贝,失去了钻研学业的刻苦精神。因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网络生活”,而荒废学业者屡见不鲜。更有的大学生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利用其掌握的网络技术和知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如:随意在网上散布虚假的无聊信息,或对他人进行诽谤、侮辱等违法行为。
网络环境下种种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反映了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机制,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的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走出一条有高校特色的网络文化发展之路。
二、建立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机制
(一)重视网络道德课程教育体系建设:目前从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一些课程的内容与两课及网络道德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如:《计算机犯罪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但是专门针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却很少,这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很不利之处。因此应开设有针对性的必修课程。如《伦理学与网络道德学》、《互联网与网络道德》、《网络法规法纪》、《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等课程。
   (二)发挥网络道德教育载体作用:一方面学校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建设优良的校园网平台,开设相关的宣传板块,开设相关的BBS论坛,让学生在争鸣中内化网络道德。而网上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灵关怀所起到的感化作用,也体现了它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补充形式。另一方面在实际活动中引导大学生组织以“文明上网”、“网络自律”的学生团体,让更多学生亲身参与到维护网络道德活动中。知行合一,方能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尽快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水平、网络技术水平以及对网络道德问题的评辨力, 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使德育工作者能更有效地针对大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问题开展工作, 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
   (四)加强网络技术监控。加大技术控制力度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技术控制尽可能地将一些反动、暴力、色情内容剔除, 帮助大学生抵制这些不良信息,从客观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以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创造网络道德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能够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舆论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成败。因此,应该在社会的主流舆论环境中积极倡导网络道德,抵制网络非道德思想的传播,使社会舆论成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一股有力的保障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8日第3版
[2].杨 凯 张华伟.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07.8;
[3].邓艳华.浅论如何促进大学生网络伦理观的正确构建[J].《教书育人》.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