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艺术 > 音 乐 >

论析音乐的特殊功能 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

时间:2010-09-18 10:22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作者:张应辉   
  论文关键词:学校艺术教育 美育 培养爱心 想象力与创造 力音乐的特殊功能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培养人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孩子们需要音乐的甘泉,而非枯燥的乐理、技术;他们需要音乐给予的快乐,而非畏惧、苦恼;他们需要活泼开朗的性格,而非怯懦、紧张。本文就音乐的一些特殊功能中选择了三个方面进行浅显论述,旨在通过了解音乐的特珠功能,走出少儿音乐教育的误区。

  来自[沈阳今报」2005年11月28日的报道说,在不久前举办的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13岁的沈阳女孩胡丁琦一人囊括了四项冠军、两项亚军。可是谈到女儿的成才经历,胡丁琦的父亲却说:如果能重新选择,他不会再逼女儿学钢琴。为了逼孩子学琴,他三年打了女儿400个耳光。
  想起了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傅雷先生的儿子傅聪是一位国际级的钢琴大师,傅聪幼年也是被父亲逼迫着学习钢琴的。傅雷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厉,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孩子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就下来抓住儿子的头往墙上撞。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受到摧残,也使傅聪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刺激。
  其实,傅雷对于自己的教育方式有过深刻反省,晚年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我也知道从小受些挫折对你的将来多少有些帮助。然而,爸爸毕竟犯了很多很大的错误。自问人生对朋友无愧,惟独对你和你母亲感到有愧良心,这是我近年来的心病。这些天他一直像噩梦一样在我脑海里徘徊。可怜我过了45年,父性才真正觉醒。
  现在一些喜欢读《傅雷家书》的家长们,除了盲目模仿其中“不打不成才”的教育方式外,又有多少人体味过傅雷先生的忏悔呢?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教育家苏霍林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思想无疑是科学的真知灼见。
  回归到学校艺术教育这个范畴来,不难发现我们整体性落后、观念落后的当代教育,及一些积淀甚深的心理心性,已严重地左右了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它的某些模式、某些功利主义、某些带着对优秀中华文化蔑视的观念和行为,如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这些都偏离了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艺术教育。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音乐教改的关键,我们努力使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达到育人的目的,又通过教人的过程更好地学习音乐。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质,为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完善、心灵的健康成长、智橄的启迪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是确定无疑的,是实践检验得出的结论。实践表明,学校音乐教育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艺术审美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第二,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具有艺术审美的基本能力;第三,通过欣赏和表演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开发学生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国外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并且已发展到运用音乐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康复已为人们重视。美国、英国、荷兰、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协会(NAMT)。遗憾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长期忽视了音乐对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美的心灵的塑造功能,甚至看成可有可无。
二、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是培养爱心的温床。
  审美教育学认为,美育的实质是感情教育。匈牙利钢琴王子李斯特曾说过:“音乐表达感情比用其他方法优越,通过音乐人可以传达自己心灵所体验的印象,表达出任何内心运动来。”的确,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所以,对音乐教育的改进,应从“情”和“美”的视角契人,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音乐想象的情感性则表现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想象是与本人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古代《乐记》中就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生心也”的观点。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操琴者的精彩表演作了详尽的描述,诗中写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川、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用极其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他在欣赏乐曲时的感受,在听完演奏后又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正是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引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共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佳句都印证了“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黑格尔语〕
  三、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马克思把想象称为“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历史上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音乐教育带给人们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它与科学创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说:“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因此深人破析音乐教育对想象的作用,将有助于人类想象力的培养,将更有力地促进科技经济进步。
  音乐之所以能发展人的想象,是由于音乐的特殊功能和它的美学特征所决定。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人的智慧掌握三把钥匙:一把开启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音乐家在创作中往往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式、从人们想不到的新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惊人杰作。当这些作品的潜在意境通过演奏(唱)大师的二度创作的音响传达给欣赏者时,便触动了欣赏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人无拘无束的想象活动的高峰,并产生形形色色经历过的再现和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与渴求,欣赏者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在此方面,爱因斯坦的切身感受是“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学结构的改革,教材多元化的组合,教学方法的独创,成绩的评定等都提倡破格。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教师应率先发展想象创造思维。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是值得研究的。
  现代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儿童阶段就已萌动,成长着创造思维。尽管这种潜在的心理过程还处于萌发时期,但是,起强大的生命力和蕴藏的智商价值,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种原动力。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培养下一代的创造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而音乐则是培养发展这种才能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随着教改的不断发展,不少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传人我国,如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等,无疑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音乐教育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音乐的特殊功能,音乐能使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愉快地成长,音乐能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更丰富的想象力,更敏锐的观察力,牢固的记忆力,活跃的创造力和更强的意志力等。音乐能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一颗美好的爱心。所以音乐教育实质上是爱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崇高的理想教育。让我们的下一代在音乐世界中遨游起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