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证券金融 > 银行管理 >

浅析银监会监管新政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时间:2011-12-07 11:07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主要阐述了现在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给银行所带来的日益显著的问题,监管新要求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凸现,所形成的信贷的几种形式的介绍。 关键字:银行 金融 信贷

2008年下半年以来,以次贷危机为源头的金融市场动荡逐步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并向实体经济蔓延。为助推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制订了“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对经营环境复杂性和严峻性的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强力措施,也给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9年我国银行业信贷规模实现了超常规增长,资金投放目标主要集中在与政府投资有关项目,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领域,中长期贷款在信贷结构中所占贷款增长比重较大。在贷款高速投放的同时,积聚的风险隐患也在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倾向有所抬头。面对日益增长的金融资产和迅速扩大的信贷市场以及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日益显现的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于2009年下半年相继出台了《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将所有公司贷款品种纳入其中,规范和指导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引导信贷结构的合理调整,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有效防控信贷风险。
2010年的银行监管新政主要体现为三个核心:一是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坚守风险管理底线,即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损失准备充足率的监管;二是加大力度监管商业银行的六大风险,包括产能过剩等,其中流动性监管和政府平台贷款监管成为重中之重;三是严格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主要落实在贷款资金去向的监管上,这是中国银行业信贷业务管理中里程碑式的变化。这三个方面的核心要点将对中国商业银行在2010年的经营管理起到非常大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新要求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凸现
资本在银行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作用,它对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约束效应,特别是对高耗费资本的信贷业务的约束作用开始显现。要符合监管风险的底线并维持相应的资本充足和损失准备充足,各家银行都在积极调整信贷存量,优化信贷增量,而资本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资本的有限性和商业银行扩张业务无限性的矛盾开始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的建设问题也已经迫在眉睫。当资本运用效用最大化后,要进一步拓展业务规模,必然会受到资本筹集的影响。如何有效建立资本补充机制已经成为各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监管新要求使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用途管理风险加大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是银监会2010年的核心工作之一,要求各商业银行必须贯彻执行。但商业银行在执行的时候却面临很多无奈,“三个办法”能否实施,如何实施,是商业银行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贷款
从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内容来看,新政策将对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风险的防范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商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现实问题仍较难解决,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贷款执行存在较多问题。中小企业在现金交易时,办法强调贷款资金向第三方支付的操作难度特别大。还有集团公司贷款资金用途监管的问题、借新还旧的资金用途监管问题、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资金用途监管问题等等。
2.流动资金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是商业银行最普遍应用的金融产品,做到管理办法中对流动资金贷款的管理,需要有非常庞大的支付监督部门。银行贷款一旦进入企业营运资金账户中,往往很难分清流动资金贷款和营运资金。如果营运资金也要求企业必须在银行开立专户专项管理,势必会影响企业日常运转中资金使用的困难和效率。
3.个人贷款管理。
从国外情况看,西方国家并不监管个人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而我国出台个贷管理办法,更多是禁止把贷款用于政府不希望投入的领域,例如房产、股市等。
以上诸多限制将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面临较多问题,由于资金用途的监管,使得很多企业需要寻找其他融资渠道。最终结果可能是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受损,或流失部分客户,也可能因为监管问题而造成一定的风险。
三、监管新要求使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压力加大
1.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产销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销售后的资金回笼速度减慢,资金链随时有断裂的可能性。在这种监管新政下,这类企业的融资环境将进一步趋紧,可能引发或者诱发这些企业存量贷款的风险。
2.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各家金融机构已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保持警惕,并已着手控制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然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一旦受到控制,除了超财力风险外,更多地将是工程建设的“烂尾”风险。同时,由于各家金融机构可能不区分情况地收紧对政府平台内合理和不合理融资的控制,将会使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融资出现阶段性断流,进而引起阶段性还款危机。特别是2009年之前,对于一些银行推出的搭桥贷款等短期贷款,融资断流就会出现还款危机。如果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政策不慎,还有可能引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系统性的风险。一旦出现政府平台系统性风险,那对中国银行业来讲是灾难性的结果。
3.房地产业的贷款风险,包括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及地方政府卖地风险。在“土地财政”过程中银行业获取了很多利润。这类贷款中,大部分是合理、合法、合规的,但也不乏违规者。房地产政策的调控力度及市场的导向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适时适度就会引发风险。
4.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风险。在目前多变、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这种宏观调控政策迫使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必须考虑自身流动性的风险问题。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银行业的存款和贷款在期限结构上严重错配,存款短期化而贷款中长期化,这种错配的结构趋势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存在短期贷款长期使用的情况。这两方面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在表面上看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深层次里隐含着一定的流动紧迫性。一旦出现市场宏观层面的变化,对银行流动性经营存在非常大的考验。
四、监管新政使商业银行经营的难度增加
1.银行的贷款将逐渐被直接融资渠道取代。这就使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市场范围收窄,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券的量越来越大,银行信贷业务被分流。其中短券、债券和中期票据的部分用途就是归还银行贷款、调整负债结构。这种趋势逐步发展下去,信贷产品的替代品越来越多,银行业优良贷款范围越来越小。
2.贷款价格被挤压。在管制利率下,我国银行贷款定价缺乏科学性,与信贷市场情况和银行自身经营情况密切相关。在信贷被越来越多的产品所替代的情况下,在优质行业企业贷款中,银行贷款议价能力逐步趋弱,贷款利率趋降,银行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对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带来极大挑战。
3.银行业筹资渠道将会受到挤压。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居民金融理财意识的增强,银行存款逐渐被股市、债市以及基金、理财产品等分流,银行传统的单一依靠存款的负债方式面临考验。这将会逼迫商业银行开展多种渠道进行筹资,非存款筹资渠道逐步被商业银行重视。
4.商业银行开始寻找存贷款利差以外的收入点和盈利增长点。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寻找适应市场、适应业务变化的新业务收入增加渠道和营运渠道。与此同时,银行内部的市场风险管理将面临很多问题,人才、技术、信息化工具能否跟上将是制约银行在这方面有效拓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