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国内英语反身代词研究综述

时间:2011-12-15 11:43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提要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反身代词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主要关注其语法特征﹑句法理论解释﹑国内英语学习者习得的研究状况以及英汉反身代词的比较研究,通过综述,有利于研究者了解反身代词的各视点研究现状,为国内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反身代词﹑约束论﹑实证研究﹑语法分析﹑对比研究

一、 引言
词汇习得贯穿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的全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开始关注词汇习得领域,对英语反身代词的研究也不例外,无论是在反身代词习得研究方面,还是对反身代词的语言理论解释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为了使研究者了解国内英语反身代词的研究现状,本文首先从语法分析的角度简要介绍反身代词的特征﹑某些特殊词汇搭配及其语义;接着从语法理论的角度介绍分析反身代词的约束论,参数理论等及其实证研究,最后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对比英汉反身代词的句法,语义及理论解释—优选论;文章最后指出该领域有待继续探讨的课题。
二、 反身代词的定义
关于反身代词的定义问题无非从构成形式或“反身”一词的释义得以解释:第一﹑二人称的物主代词或第三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加self或selves构成,外加一个不定类属反身代词oneself和一个we的单数反身代词ourself(帝王,报刊编者,法官等的用语,代替myself,表示“朕”,“本人”等),其表现形式分别为myself, ourselves, yourself, yourselves, himself, herself, itself, themselves, oneself和ourself;反身代词是一种表示反射或强调的代词,其含义是:通过反身代词指代主语,使施动者把动作在形式上反射到使动者自己。因此,也叫自身代词,反身代词与它所指代的名词或代词即先行语形成互指关系,在人称﹑性﹑数上保持一致。但有时可以是不一致的,先行语可以是隐含性的(郭元中, 2002) 。关于这一点将在下文另有叙述。
三、 反身代词的语法分析
3.1 反身代词的非强调作用
反身代词的非强调作用也就是反身代词的反射作用(章丽华, 2001),或反身代词的基本用法(翟红华, 2006)。
(1)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但用反身代词作宾语的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语态(罗嵩, 2001),英语中有一些动词后接反身代词充当宾语,不重读,无强调意义。例如动词:avail, absent, adapt, busy, help, blame, enjoy, pride, prepare, provide, force, conduct, behave, defend, demean, teach等等(王淑芬, 1999; 邱述德, 2003; 章丽华, 2001; 翟红华, 2006; 刘平, 2000),有些介词(包括介词动词)后接反身代词,不重读,无强调意义:look at oneself in the mirror, a story about oneself等等(邱述德, 2003; 翟红华, 2006)。
        (2) 作表语,常见的是在be, feel, seem等系动词之后,通常表示主语的身体状况或特征等(章丽华, 2001; 翟红华, 2006; 卢建立, 2007; 许丽萍, 2003; 谢永强, 2004);周晚田(1999)则认为这是强调人的感情﹑身体状况等。
        (3) 作主语,通常不单独作主语,在非正式语体中,它可以用在and, or等连词后与其他名词或词组构成并列主语。如:My wife and myself were invited to the party.(刘平, 2000)
       
3.  2 反身代词的强调作用
(1) 作介词宾语时,如介词:by, to, beside, among, between, in, of, for等后接反身代词时有固定含义。(王淑芬, 1999; 周晚田, 1999; 章丽华, 2001; 翟红华, 2006; 刘平, 2000)
(2) 作名词或代词的同位语时,要重读,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周晚田, 1999; 章丽华, 2001; 翟红华, 2006; 刘平, 2000)
   (3) 用于复合宾语结构中,其宾补强调动作对自己本身产生的后果或状态。如:They quarreled themselves red in the faces.(周晚田, 1999)
3.  3   一些特殊词汇搭配及语义
        (1) 在find, hear, catch 等动词+反身代词+宾补,表示主语不自觉或被动的动作或状态。如:The enemy found themselves in a dilemma. 敌人发现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2) 在see 后+反身代词+宾补,表示“想象”或“仿佛看到”。如:She saw herself living in the USA. 她想象着自己住在北京的情景。
        (3) 在promise后用反身代词作间接宾语时,表示“下决心”﹑“抱希望”等。如:I promise myself a fruitful discussion with you. 我指望跟你进行一次有成效的讨论。(上述观点与动词的例句皆出自刘平(2000)的文章“反身代词的用法种种”)
四、 英语反身代词的语法理论发展
王文斌(2000a)指出:尽管Chomsky 在论述管约论时提出了约束理论,旨在探究语句
中各词短语的互指现象,其实,约束论在相当程序上仅见用于对照应语如何受约束这一现象作出解释;因语言差异,就反身代词的各种约束特性这一问题,理论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三种观点:第一是约束论的参数化观点;第二是逻辑式移动观点;第三是相对化大主语观点。但是郭元中(2002)举出反证指出:有一些包含反身代词的句子被排除在“约束论”(The Binding Theory)之外,在日常口语中,有时反身代词可以单独作主语。如:Herself is the cause of the difficulty. 反身代词和先行语在人称﹑性和数这些名词性特征上有时是不一致的。如:Motorists like myself who can remember the old “tourists accommodated” signs on farm houses and village homes before World War 2, can only marvel at the great size and the luxury of the relatively new and fast-grossing motel business.由此,郭元中(2002)提出相关假设:“反身代词和先行语在人称﹑性和数这些名词性特征上有时可以是不一致的,空语类大PRO可以解释为反身代词的先行语,先行语可以是隐含性的。”
五、 英语反身代词的语义分析
除了探讨反身代词的句法行为,句子的语义也对反身代词的用法有很大的影响,李莉(2002)通过“人本阶层﹑语义格阶层﹑意识情况和照应关系阶层”来探讨 “图像” 名词词组中反身代词与先行词的语义关系。如: “Maryi heard a story about herselfi on the radio./*Maryi didn’t hear a story about herselfi on the radio.前例Mary意识到故事是关于她的,所以只能用反身代词作为后应词,后例Mary根本没意识到有关她的故事,所以显然不能使用反身代词。”(李莉, 2002)
六、 英语反身代词习得的实证研究
6.  1 普遍语法的的有效性
   王文斌(2000b)以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在加拿大留学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对英语反身代词的习得为聚焦点, 相对化大主语说为视野, 实验所观察的结果是:普遍语法制约着中国学习者对英语反身代词的理解,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参数的重设涉及到普遍语法﹑第二语言输入和母语知识;而唐晋湘(2004a)通过对两组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一组受试为高一学生,另一组为高校教师)对英语反身代词习得的测试, 借助于相对化大主语观点为理论依据,证明了普遍语法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的受约束状态时直接发挥作用,实验数据说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参数的重设是普遍语法﹑第二语言输入和母语知识共同作用的过程。这与王文斌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刘志平(2006)的受试为大一学生,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李红(2002)也认为母语知识和普遍语法同时作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受试为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习得过程,但母语的作用很有可能超过普遍语法;而张宁(2006)则与唐晋湘(2004b)都证明母语知识不影响参数设置,虽然第二语言反身代词的习得是普遍语法,母语知识及第二语言输入共同作用的过程,普遍语法在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受试分别为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和高一学生)习得英语单子句中反身代词的受约束状态时,直接发挥作用。
6. 2 相对化大主语理论的解释力
陈月红(2001)通过研究表明:在三种分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的语法理论中,相对化大主语理论最能恰当解释研究结果,这基本上与王文斌的观点保持一致,“相对化大主语说看来能基本上解释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反身代词时所表现出的约束行为。”(王文斌, 2000b)。
6.3 反身代词习得的分析
姜琳(2007)通过比较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的局部约束性和宾语的有形性特点,发现对这两种英语特性的掌握存在差别:中国学生对英语反身代词局部约束性的掌握明显好于对宾语有形性的掌握,原因是:语法分析使中国学生对英语反身代词的重新理解被激活,随后在三种触发依据的帮助下即:英语反身代词的结构形式,英语反身代词与宾语同指的行为,英语的主谓一致形态,帮助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的局部约束性;而汉语允许有形宾语及空宾语两种,导致中国学生能成功进行语法分析,导致难以认识到英语不允许空宾语的存在,(被试为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中国学生,且达到高级水平的,在英国某大学学习的研究生)(姜琳, 2007)
七、 英汉反身代词的对比研究
7.1 语法特征上的对比
    李青(2001)通过英汉反身代词在强调用法上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具体表现在:英语表强调意义的反身代词辖域较宽。被强调语表人的就用表人代词+self,表物的就用itself; 而汉语表强调意义的反身代词辖域较窄,分工明确。黄月华(2003)除了对比二者的强调用法外,还从分布的视角﹑泛指用法和照应用法上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7.2 英汉反身代词的理论解释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反身代词的例证,张宁(2002),那洪伟(2006)认为: Chomsky的约束论和Wexler及Manzini的参数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不论对英语还是汉语反身代词都适用,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只可以与近位先行词共指,不能与远位先行词共指。而潘海华(2002)则认为汉语复合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不同,不受约束A条件的制约即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可接受远位先行语的约束,潘以优选论为基础解释汉﹑英反身代词在约束特性上的差异,他认为汉语显著性限制的地位高于局部性限制,而在英语中情况相反。显著性和局部性限制在不同语言中地位不同可以解释反身代词约束的差别。
7.3 对比的现实意义
    李刚(1999)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汉代词系统的异同,揭示计算机翻译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英语中使用反身代词的频率高,而汉语则较少使用;汉语的反身代词常具有独立的指称功能,而英语则依附于其他词;英汉第二人称代词的差异等。而李青从现实的英汉翻译为出发点指出:由于和英语反身代词相对应的汉语反身代词有数个像“自己”﹑“本身”﹑“本人”等,因此,英语翻译成汉语时,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如:The society itself is progressing. 社会本身在进步。
八、 结语
国内学者在英语反身代词研究领域里,无论从二语习得方面,还是理论解释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对我国英语教学具有重要启示。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对英语反身代词与某些动词形成的固定搭配的研究有待于学术界更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郭元中. 反身代词和先行语的关系问题[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2,(05): 123-125.
章丽华. 反身代词用法种种[J]. 英语知识, 2001, (06): 38-39.
翟红华, 唐. 反身代词用法刍议[J].文教资料, 2006, (21): 147-148.
罗嵩. 英语中不能使用被动语态的情况[J]. 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60-65.
王淑芬, 程. 关于反身代词[J]. 中学教与学,1999, (12): 18-19.
邱述德. 英语学习与交际语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8-89.
刘平. 反身代词的用法种种[N]. 英语自学, 2000-3-15: (38)
卢建立. 反身代词用法探析[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高一年级),2007, (01):47-49.
许丽萍. 浅谈反身代词的用法[J]. 广西教育,2003, (32): 29-30.
谢永强. 谈谈反身代词的用法[J]. 初中生辅导,2004,(14):46-47.
周晚田. 反身代词的强调特征[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6): 126-128.
王文斌. 约束论与反身代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纵观[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a,(2): 55-60.
李莉. “图像”名词词组中反身代词与其先行词的语义关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5): 61-63.
王文斌. 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反身代词的习得[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b,(4): 274-282.
唐晋湘. 从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看第二语言的句法习得[J]外语研究,2004a,(6): 50-54.
刘志平. 英语反身代词习得实证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6,(3): 170-173.
李红. 中国英语学习者反身代词习得中的迁移作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 116-124.
张宁. 英语单子句中反身代词的习得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1): 70-75.
唐晋湘. 英语单子句中反身代词的照应习得[J]. 山东外语教学,2004b, (6): 56-58.
陈月红. 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8): 9-12.
姜琳. 中国学生对英语反身代词局部约束性及宾语代词有形性习得的实验研究[J]. 现代外语, 2007,(2): 163-172.
李青. 试谈英汉反身代词的强调用法[J]. 绥化师专学报, 2001,(1): 104-105.
黄月华. 英语反身代词与汉语“自己”的比较[J]. 零陵学院学报, 2003, (1):153-154.
张宁. 英汉照应语反身代词的约束对比[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2, (2): 149-151.
那洪伟. 英汉照应语反身代词的对比分析[J].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2):54-57.
潘海华, 胡. 汉语复合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比较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4): 241-247.
李刚, 梁. 英汉代词对比分析及计算机辅助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22-24.


A Review on English Reflexives Researches in Chin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I Zheng-quan
Abstract: This review surveys English reflexives researches status in China, mainly focuses on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syntactic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researches on acquisition of English reflexives with reference to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reflexive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 students and English to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Key words: reflexives; the binding theory; empirical studies; grammatical analyses; comparative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