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繁漪的追求:欣赏还是批判?

时间:2012-11-16 13:45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本文对曹禺《雷雨》中女一号人物形象繁漪以新的视角透析,对某些评论认为繁漪集美丽聪慧于一身,使得人们赞美她,“最让人怜悯和尊敬”提出疑议。繁漪并不是在周公馆掀起抗争风暴的“雷雨”,她有着那种维护封建意识本能的丒恶嘴脸。不值得读者去欣赏她的追求,相反应该批判。
《雷雨》剧作刻划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广大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自剧作出版和搬上银幕以后,评论蜂起,对人物性格全面分析,对语言特色精心研究,对思想内容高度评价,无不称道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经典社会悲剧,剧中女一号人物形象繁漪,对其性格特点、人生追求的分析文章常见于众多媒体,更有专著论述繁漪形象的思想意义,高度评价繁漪,认为她是在对封建专制统治斗争中,表现出“雷雨”般的性格,多数评论者认为繁漪集美丽、聪慧于一身,使得人们赞美她,“最让人怜悯和尊敬”。
众所周知,繁漪这一角色定位,她是周公馆的女主人,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夫人,她和周朴园的结合,是封建社会所谓门当户对的联姻,这正是封建专制的社会基础,维护和发展着封建的伦理纲常。如果超越和突破这一伦理纲常,则需要有反抗的勇气和决心,在文艺作品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这种反抗的悲剧结局,而这一悲剧形象往往引起人们注目,因为人们认识到他们的反抗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抗争,它触及的是一种制度,一种束缚人性的社会基石,一种阻碍人类进步的礼教。
在《雷雨》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繁漪,她身上似乎散发一点新女性的气息,有她朴素的生活追求,她怨恨“这屋子怎么这样闷气,里里外外都像发了霉”,她愤怒“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热烈烈地冒一次”,她反抗,她要挣脱周公馆庸俗单调的生活、阴沉的气氛,挣脱那种令她感到窒息,感到痛苦的精神桎梏。在那沉闷的压抑着她自由的周公馆中,她不愿做周朴园的妻子,她的心灵期望再生。当她遇到周萍时,她感到这是可以让她再生的清新的土壤,于是她无视伦理纲常,与她丈夫前妻的儿子周萍产生了恋情。
基于此,有些评论者断言繁漪是一个“显露出一丝光芒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她“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勇气”“使得人们赞美她”。甚至从她的名字上寻找根据。“繁漪,繁,多也;漪,水之纹也,繁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
综上所述,一些评论文章欣赏这个有着爱情勇气的女主人公,为她大唱赞歌。
其实,对繁漪这一角色,剧作家在舞台提示中已给基本定位,“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狠狠地吃了你的”“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害怕。”“她会如秋天傍晚的树叶轻轻地落在你的身旁,她觉得自己的夏天已经过去,西天的晚霞早暗下来了。”剧作中,有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与她丈夫前妻的儿子周萍的恋情,无须赘说,这种畸形的情爱是违反了人伦的道德底线的。当周萍在这忐忑不安中意图始乱终弃时,繁漪便使出浑身解数死缠烂打,她威胁“你不要把一个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她嘲讽:“我怕你是胆小吧。”有点读者认为繁漪的堕落是被周萍引诱的,周公馆的大公子才是罪魁祸首,似乎有点道理。但周萍的引诱如果不与繁漪灵魂中一些丒恶的东西一拍即合,怎么可能演绎出这乱伦的人间丑剧?
退一步说,如果繁漪与周萍的畸形爱情发生在死气沉沉的周公馆,是对束缚自由的封建伦理的无意识的反抗,那么繁漪对四凤与周冲的恋爱交往的态度又说明什么问题呢?周冲是周朴园与繁漪所生,是周公馆内的二少爷。四凤是公馆中的侍女,亦即现时所称从事家政服务的青年女工,和二少爷的地位不属于同一层次,暂不去分析周冲出于何种目的追求四凤,当繁漪知道周冲追求四凤时,她横加反对,说四凤“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试想一下,如果四凤不是给有钱人帮工的侍女,而是一个有钱有势的鲁公馆中穿金戴银的小姐,那周冲追求四凤繁漪还会反对吗?恐怕态度要截然相反了。由此看来,繁漪那种维护封建等级意识的嘴脸不是昭然若揭吗?再试想一下,如果周朴园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老头子,而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富二代”,整天带着繁漪出入于灯红酒绿,游玩于太湖之滨,那她还会和别的男子去偷欢吗?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封建妇女受压迫的悲剧形象并不少见,即使与繁漪处于同一历史横断面的悲剧的主人公祥林嫂,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也遭受挫折和反复,她挣扎于几股封建绳索的束缚下,她也力图追求人生的幸福美满,终究无望而倒毙在雪地里。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值得人同情的,但繁漪却不同,她那所谓对爱情的追求,在小说家笔下只能用□□代替文字的肮脏与畸形。即使在当今时代的道德层面也超越了人伦的底线,是应该批判的。如果别开生面,繁漪出走了,投身到矿工反对周朴园的斗争中去,那自然又当别论了。但繁漪没有那样做,她也不可能那样做。
繁漪作为文艺作品中的一个妇女形象,在作者笔下赋予她美丽的外衣,我们在舞台和荧屏上见到的繁漪的造型,也很能吸引观众,甚至会形成她的粉丝团队。我们在引导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作家匠心独运刻划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欣赏,对艺术家塑造的舞台形象的赞美不代表对这一人物形象的人生价值追求、生活态度亦或生活方式的欣赏和赞同,特别在历史背景复杂人物性格多元的文艺作品中,我们更应该持这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