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基础教育 >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体会

时间:2011-12-26 14:33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在新课程标准下,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结合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我谈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车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这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有余力和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胆的去探索更深奥的数学知识。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大胆地去探索。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新课程中讲赋予教师更大的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如:你若觉得课本的引导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总之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专家所说:“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你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传统教学让人感觉是在“教教材”,而新课程是让教师“用教材去教数学”。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我的做法是:
一、感“亲”。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使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的事情,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一种亲切感,能唤起激发学生的愉快感,知识也自然地能够接受。如对于课本中那些过时的、乏味的例子可以改变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成学生身边的或所熟悉的问题,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让学生“乐”学,这样传授知识就会容易得多。
二、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问题,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的心理情境的产生也就不同。那么就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谜语等),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 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如“鸡兔同笼”。
三、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是每位教师课前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中都有所学、有所获。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调节分步设置的问题,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保持一致。
四、运用变式再置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我得到启示:“要他学”远不及“我要学”所达到的效果。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去组合知识,而不是让学生重复记忆。我们应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例:《二次函数》一章中有一题: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过点A(0,3),B(2,-1),且最小值为-1,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是直线x=2。这是一道常见的代数证明题。现改变问题情境:若矩形框中的条件被墨水污染无法辨认,问:(1)根据现有信息,你能否求出题目中二次函数解析式?能,写出求解过程;能,说明理由。(2)请你根据已有信息,在原题的横线内,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把原题补充完整。
解:∵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过点A(0,1),B(2,-1)
   ∴                       
又∵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为直线x=2
∴                     =2,解方程组             ,得              
∴所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x2-4x+3
⑵可供补充的条件有(选其一即可)①满足函数解析式的任一点的坐标;②a=1或b=-4或c=3;③顶点坐标为(2,-1);④b2-4ac=4;⑤与x轴交点坐标为(1,0)或(3,0)等等。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得开放性题,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思维浓度。
通过学习,我清楚地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经历、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的题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里获取知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和分层教学的特点,也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