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基础教育 >

让哲学课堂回归生活

时间:2012-01-04 11:29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把书本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发动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探究活动,使哲学课堂实现了“三贴近”原则 关键字:哲学、学生、生活、实际 追求实效性,是我踏上教学之路以来的一贯追求。在讲授高二《哲学生活》教材时,为把书本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我把抽象复杂的哲学知识和学生身边具体、生动、丰富的实际生活对接。发动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探究活动,使自己的课堂实现了“三贴近”原则,并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贴近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调动学生的兴趣。
借用一些经典情境,一直都是我讲课的最爱。但并不老生常谈,而是让旧情境呈现新内容,以贴近学生的实际。例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时,针对期中考试一些学生的英语成绩不理想现象,我结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引出一个更贴近学生实际的现代版本。我特意设问:这次英语考的怎么样啊?担心父母知道自己成绩吗?家长会快要召开了,心情是愉快还是郁闷?并适时问出:有没有谁想要到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园”那去借住几天的啊?几轮师生问答,紧扣学生实际,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揭示了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普遍原理。
二、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能给生活以深刻指导。大多教师,在高考功利影响下,仅仅注重学生应考能力,所讲知识除了应付考试外,似乎就和自己再无关联。而对于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思想和理论,却没有让学生引起足够重视。这说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生活,降低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我在讲哲学时,尽量让自己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情境“生活化”,让事实说话,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例如:为了突破“主次矛盾”这一难点,我紧扣学生学习生活,设置了连环问:“学生在校虽然以学习为中心,但还要搞卫生、遵守纪律,在这个问题中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是什么关系?我们班有只抓学习,而不积极打扫卫生的学生吗?如果有这样的同学,请你用主次矛盾关系的哲学道理劝解这样的同学正确对待学习、卫生、纪律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学生几乎天天面对我提出的这类问题,因而信心倍增,能结合自己生活感受:讲原理、讲方法论,从而把抽象知识简单化、通俗化,获得了事半功倍的“礼物”。同时,也更深刻理解陶行知的“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在讲“适度原则”时,学生仪容仪表和“早恋” 等问题,也被我搬上了课堂。中学生的打扮,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否则会“过犹不及”出现身份错觉。使学生在心底里,支持学校对中学生仪容仪表的要求;同时从哲学角度同学们明确要想保持同学间纯真的友情,必须把友情的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可能发生质变。
在讲“事物发展的途径”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时,着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我们应以正常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因为事物发展的途径就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坚信前途光明但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而遇到困难时不要丧失斗志,而要再接再厉。
“对立和统一”的关系非常抽象难懂,我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和子女关系紧张,子女不能正确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针对这一现状,为突破矛盾双方对立和统一的关系,首先是让学生明确:统一是以对立为前提的,没有对立就没有事物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事物也不可能存在。如果父母对自己不闻不问,无视子女的缺点,那还是正常的父母子女关系吗?父母之所以严格要求子女,是因为子女和父母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以此类推,老师和学生关系也是如此。因而,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接受父母、老师的批评和教育。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使学生既获得了哲学知识,又获得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创设情境,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就是贴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就是贴近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际。授课时,我把哲学知识点和国内外时政对接,理论联系实际。
2010年中央召开新疆工作会议,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我以此素材设置了一个探究:“新疆工作会议为新疆各地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贯彻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时,各地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由于关系我们新疆发展大局,学生兴趣倍增,因而对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许多运动员有捧金夺银的实力,因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留下几多遗憾,以此揭示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对于亚运会会徽的寓意,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以及辨证的否定观和创新精神;对于会徽既体现亚运会精神、又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让学生体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我以此为素材,揭示意识的能动作用、按规律办事、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揭示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揭示联系是客观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揭示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特别强调:这是“二号”,以后还有三、四、五.......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量变质变就能终结,而是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变基础上再开始新的量变,经过量变再到质变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的。
2010年中美关系困难重重,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中国的发展需要美国,美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中美关系关系到世界的稳定和发展,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以及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总之,体现“三贴近”原则的教学素材很多,无法一一例举。教无定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作为政治教师,应充分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筛选好可用的教学素材,活跃政治课堂气氛,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我要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课,大有可学、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