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浅析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时间:2011-12-19 13:30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而文化产业的核心人才——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我国人才开发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创意产业、创意人才进行定义,对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培养和发展创意产业,培养创意人才提出建议。 关键词:创意人才 开发途径 政策建议

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加快培养、吸引一大批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符合我国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饱含创意理念创意人才,已经迫在眉睫。业内人士指出,创意产业不仅要有勇于创新的设计师、美术家、工艺师和策划人,更要有一批擅长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创意经营人才和营销人才。只有形成一个具备高度包容性、互补性的创意人才生态圈,创意产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创意人才的相关概念
(一)创意产业概念的产生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二)创意人才的特征
创意人才即为从事艺术与文化、设计、媒体等领域的富有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专业人才。
创意人才的特征鲜明。一是工作性质具有创造性。有创造力的人都特别敏于观察,他们比别的人更重视准确、能说明真理的观察。他们天生头脑发达,他们有更多的能力同时抓住许多概念,能对他们进行比较——从而能做出更丰富的综合。 二是文化和艺术素养较高。如时装设计的人才,要有对美的事物和时尚流行的敏感度,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知识和较高的审美素养。三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呈复合性。如创意策划人才,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理论,设计水平,还需要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体验。四是市场意识敏锐。创意人才不仅要懂传媒,更要懂经济,懂市场,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需求。五是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创意人员一般不会固守在某个工作岗位上,而是经常会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达国家创意人才的培养战略及启示
(一) 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创意产业概念一经提出,即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并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陆续把创意产业确定为国家支柱产业。
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小组,最大程度地促进和支技创意产业部门。美国政府认为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更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日本内阁提出了《创意日本》计划,并喊出了“创意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世界“创意经济之父”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全球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GDP的增长。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其中日本的动漫产业实际上已占日本GDP的10多个百分点,已经成为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
(二)发达国家创意人才的培养战略及启示
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创意经济”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尤其是文化、软件、传媒等领域的新热点,并全方位带动整个国家向知识经济的转型。然而,创意来自于人,解决中国创意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尽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创意人才,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英国、美国、特别是所采取的超越常规的聚集创意人才的做法,这些都给当前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中国以直接的启示。
1、倡导并落实全民性的“创造性教育”与创业教育政策和措施,夯实创意经济的人才发展基础
英国是世界创意经济的发源地,目前也是创意经济最大的受惠国。但英国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并不强调速成,创意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和群体创造力的激励发扬。为此,1988年英国国会的一个报告中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想象力孕育着发明、经济效益、科学发现、科技改良、优越的管理、就业机会、社群与更安稳的社会。
2、把握创意人才的成长规律,营造适合创意人才个性的“创意环境”
在新经济时代,创意是产业之魂,产业是创意之根,核心技术、工业设计以及市场推广,都需要各个领域的创意人才。而高端创意人才最大的成就,在于自身的价值的体现。创意经济发源于英国,但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并引领全球走势的却是在美国。微软公司曾专门为加州“硅谷”的两位计算机奇才———吉姆?格雷和戈登?贝尔,因他俩不喜欢微软总部雷德蒙冬季霏霏阴雨的糟糕天气,对此,比尔?盖茨说那好办,专门为他们建立一个研究院。
三、国内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开发分析
(一)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风起潮涌。先发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都通过成立领导机构、设立发展资金、建设服务平台、制定奖励政策等扶持和引导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市自2006年以来出台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在相关的报告中提出北京将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产业集群、国际特色、充满活力、获取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打造中国“创意产业之都”。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812亿元,占GDP比重10.3%;从业人员达89.5万人。
上海政府也组织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出台了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的税收补贴、返还政策,造就“国际创意产业中心”。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为650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超过6%。近两年上海GDP的增长在11%到12%之间,而创意产业的增长在16%以上。
杭州着力打造“中国动漫之都”,先后推出了《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鼓励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15项新举措。2004年,杭州LOFT49创意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成为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杭州动漫产量占到全国动漫产量的一半。
(三)国内创意人才开发的现状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超门类的产业形态,其主要构成要素已经不再是资源、资本,而是个人的智慧、创意和创新能力。且创意产业具有高成长性,创意人才属于高端专才,其培养是一个漫长的系统过程,因此,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创意人才荒”。中国的创意产业起步较晚,要形成后发优势,离不开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创意人才。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创意人才的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创意人才总量不足,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过小。我国创意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不足千分之一。相比较而言,美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30%,英国是14% ,日本为15%。
创意人才结构不合理。看学历,具有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的分别只占17.71%和21.36%; 看技术等级,占全部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3.39%,高级人才所占比例为0.35%;看专业结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以设计类、策划类和编辑类居多,分别达5.36%、13.40%和18.56%,而精通创意产业的财务、管理、行政等人才不足三成,尤其缺乏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在创意产品的推广、衍生产品的开发、品牌的建立等方面很不理想。
创意人才总体素质不高。创意产业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目前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近八成年龄在20—25岁之间,从业年限在两年之内的超过七成,可见,大多还是“新手”上路。
四、开发与培育创意产业人才的措施建议
(一)结合需求,引进优秀创意人才
创意人才培养是一种长线工作,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快改善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结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首先,引进优秀的海外创意人才。一方面发挥这类人才作为领军人物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可以以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沿管理理念、创意思路、运营模式等新鲜知识和观念来影响和带动现有的人才队伍,使我们的人才水平和素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提升起来。第二,因地制宜、筑巢引凤,内引外联,引进专业人才。放宽政策、简化手续,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各类高素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事代理制,允许有特殊才能的创意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占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参与收益分配。第三,鼓励岗位成才。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需要大量的成本,需要行业内部的人自己想办法去造血,鼓励岗位成才,给有潜力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施展的平台,让他们成为创意产业的领军人士。第四,健全政策,柔性引进紧缺人才。建立“智力流动、来去自由、只管一段、不管终身”的人才柔性流动新机制,真正打破人才流动中部门系统界限、地域界限,冲破户籍、身份、档案的限制,变人员流动为智力流动,鼓励各部门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地引进人才,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让人才与用人单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双向选择。
(二)创新机制,科学配置创意人才
“用人不养人,留人不拴人”,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留住人才。首先要创新分配机制,激励人才。分配作为对人才劳动的一种价值报偿,应当与人才的贡献、业绩相联系。分配差距的适当拉开既是对人才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地方政府要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实行“绩效优先”的分配方法。既使他们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可以允许和鼓励以智力形式作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实行股权制、年薪制等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部门自主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新型机制,允许特殊人才兼职兼薪。对于事业单位,应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收入分配向重点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真正体现人才价值和人才市场价格。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工资管理办法,逐步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其次,要创造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分类确定核心岗位和一般岗位的基础上,明确岗位目标和责任,按需设岗、竞争上岗,严格考核,动态管理,在文化企事业单位构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可以推行项目负责制,赋予创意优秀人才更大的权利和责任,使他们拥有更大的成就事业的舞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关冬梅、林海、颜冰:《广东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系统基模研究》[J] 发展与战略  2009年9月
[2]殷宝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  2009年10月
[3]戴卫明:《论高等学校创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9年7月
[4]姜文学: 《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5 期
[5]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3
 [6]刘文艳、叶带玲 :《让创意和产业零距离》[N] 中国贸易报,2009,5-14
[7]柏宏君,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J],新闻导刊.2008.4
[8]郑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产业经济[J].2009.4(下)
[9]梁强、李津、王欣,创意产业人才短缺及其激励机制设计[J],职教论坛.2009.2(下)